花生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胶东半岛地区,柴火灶桲椤叶粽子煮鸡蛋,舌
TUhjnbcbe - 2024/12/29 19:51:00
北京哪个医院治疗白癜风治得好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nxbdf/

端午时节,粽子飘香,又想起小时候包粽子吃粽子的情形,在我的老家,端午节包桲椤叶粽子,就这么一说,童年那又大又香美味可口的粽子,仿佛又重现在眼前,引出了馋虫,令人口舌生津,唇齿生香。

所谓的桲椤叶即槲树叶,在我们老家俗称桲椤叶。据《本草纲目》记载:槲叶,气味甘、苦、平,无毒,具有止血、止渴利小便的功效。

唐·温庭筠曾在《商山早行》写道“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说来,槲树由来已久。常言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槲树叶主要产自陕西东南蟒岭,以及河南豫西伏牛山一带,在我的老家,山东半岛山村地区也有出产。

而时下的端午节,在我居住的这座北方小城里,大街小巷到处都在售卖用翠绿色苇叶包的三角形粽子。粽子的馅料也不过是白糯米加一两个红枣。

每每买来吃,却总找不回童年记忆里、母亲用桲椤叶包的长方形像钱夹似的大个粽子香。些微的遗憾中,更加怀想童年乡村,那柴火灶煮得原汁原味粽子飘香的端午节。

“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

就像童谣里唱得那样,在我童稚的馋猫样的心里,更盼望着端午节里的粽子香,粽子锅里煮得鸡蛋香、鸭蛋香、鹅蛋香……

民俗流传下来的,用桲椤叶包粽子,是利用了它宽大的叶形、叶香味和有防腐作用的优点。桲椤叶要选当年生的新槲树叶,晒干后呈灰绿色,凑近用鼻子嗅一嗅,有一股清新的香木味。用陈年的桲椤叶包粽子口感会大打折扣。

后来到南方去旅游,吃到正宗的浙江绍兴中华老字号“五芳斋”的咸肉粽、火腿粽、蛋黄粽等,好吃到让人流连忘返,知道“五芳斋”也用槲树叶包粽子,不禁对用槲树叶包的各式粽子更加情有独钟了。

端午节里麦收忙,这是地处胶州湾畔老家生活的一种真实写照。“夜来南风起,小麦覆垄黄。”好多不提早作准备的人家,可能因抢收小麦,端午节就顾不上包粽子了。

但在我的记忆里,母亲总是会根据“麦从西来”的讯息,提前买回家桲椤叶,准备好包粽子需要的糯米、小米、红枣、花生、红豆等。如一家老小期盼的那样,在麦收开镰之前包好粽子。

定好包粽子的时日,母亲会提前几个小时,把水池贮满井水,把桲椤叶用青条石压在水池里浸泡,盼着吃粽子的我,不等母亲吩咐,就手脚勤快地搬个小板凳,坐在水池边清洗桲椤叶。

桲椤叶的一面长满细小的绒毛,要把两片桲椤叶对着面仔细搓洗把绒毛搓洗干净,洗干净的叶片溜光水滑,包出来的粽子才更香糯更绵软。

等我把一水池桲椤叶清洗干净,母亲那边已经把泡好的糯米、小米、花生、红枣、红豆等准备好。于是,我给母亲当小帮手正式开始包粽子。

母亲先把两三片桲椤叶铺展在左手上,右手依次捞上米,添加上花生、红枣、红豆等,把三面折起来,再从开口的一面淋些水进去,然后把最后一面合拢起来,折好桲椤叶所有的边角,递给我,要我用手握住,别让它松散开,粽子的一合就包好了。

再包一合,两单合像合页似地并起来,上中下用三道稻草捆绑好,一个长方形像塞满钱的钱夹似的大个粽子就包好了。之所以说它是大个的粽子,因为这样包好的粽子至少顶三个苇叶包的三角粽子。

母亲连包加绑,手脚利落,不消一下午,满满一口大铁锅的粽子就包好了。柴火灶大铁锅,风箱呱嗒呱嗒地响起来,火苗呼呼地舔着锅底,不一会,水咕噜咕噜地烧开了,蒸气从锅盖底争抢着冒出来。

桲椤叶、稻草、糯米、小米、花生、红枣、红豆、鸡蛋、鸭蛋、鹅蛋……各种食材混合在一起的香味开始在院落里飘散开来。

每每这个时候,我都勤快地洒扫好院子,把饭桌搬到院子里安放好,把每个人吃饭坐的小板凳摆放好,静待喷香的粽子和各种蛋出锅。

鸡蛋、鸭蛋、鹅蛋都是自家散养的家禽下的,母亲用粽子锅把它们煮熟,借用桲椤叶的香气把它们变成一种美味,除了给我们姐弟分几个打打馋虫外,更多的是留到开镰麦收辛勤劳作时给地头饭加点力量和干劲。

在粽子锅里煮熟的各种蛋,蛋皮煮染成红褐色,剥开壳后原本应该雪白的蛋清也染了一层黄晕,好像桲椤叶的香氛渗透进蛋壳,熏染了蛋清的青白,清香袭人,让人百吃不厌。

这样煮出来的粽子,米糯枣甜,花生红豆各种香,再蘸点红糖或者蜂蜜吃,让人吃得口舌生津,唇齿生香,回味无穷。

在胶东地区还有句民谚:“清明插柳,端午插艾”。老家人称“艾”为“艾蒿”。乡亲们都知道田间沟渠里野生的艾蒿是种神草是味草药,它的茎叶产生奇特的芳香,可以驱虫疫避邪气。

过端午节,各家各户的大人们会早早去采集回来野艾蒿,挑选丰茂修长的艾蒿,或将艾蒿绑成一束,插在门楣上。或者在门楣两端分别插上几根艾蒿。

“手执艾旗招百福,门悬蒲剑斩千邪”。这是从老一辈代代相传下来的风俗。在农村人们大都对这些风俗习惯的仪式心怀敬畏与虔诚。

在老家,五月端午节还有给孩子们拴五彩丝线的习俗。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五方五行的五种颜色青、红、白、黑、黄被视为吉祥色,端午节把它们编结在一起,俗称“五丝线”。

过节之前,孩子们早早就缠着母亲或姐妹,把五彩丝线编结好。带上五丝线的孩子都像是得到神灵和父母郑重祝福的小孩。

我小时候长得特别瘦弱,更是特别在意端午节拴五丝线这件事。会提前好几天,向母亲讨要一两角钱,自个去集市上挑选鲜艳亮丽的五彩丝线。

大多数的父母都会成全孩子们的小小心愿,在端午节清晨,太阳还未出来之前,各家大人便早早起床在孩子手腕、脚腕上拴好五丝线,为孩子们祈福。

拴线时,禁忌孩子开口说话,所以即使怀着一颗等待盼望的心早已醒来的孩子,也努力闭着眼睛,佯装在睡梦中,装作不晓得拴五丝线这一仪式的进行。

拴好的五丝线不可任意扯断或丢弃,要在夏季第一场大雨时,抛到水里。据说,带五丝线可以避开蛇蝎类毒虫类的伤害,把五丝线扔进水里,意味着让流水将瘟疫、疾病全部冲走,可保佑孩子们的安康。

穿越久远的岁月,我好像又走回到那个小姑娘身边,专心致志、津津有味地吃着和母亲一起包好的粽子。

多少年后,经历生活的种种,每当回想起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粽子的情景,我总在心里感念,越是在贫苦磨难的生活中,母亲越是柔韧与坚强,母亲称得上是一位真正的强者和勇者,她让贫困的生活在我的童年记忆里开出美好的花朵。

更记得有一年,我生“炸腮”,即现在的扁桃体发炎,整个右半边脸肿得像发面馒头般大。母亲在煮熟粽子后,悄悄塞给我一个粽子锅里的大鹅蛋。

我记得很清楚,那一年鹅蛋只煮了六个,母亲说留着给麦收出劳力的人吃,早已定好谁也不分。我把那个喷喷香的沉甸甸的大鹅蛋揣在衣服兜里,喜不自胜。都不知该怎样掩藏那份喜滋滋而又饱满的幸福快乐

我笑着去扯了扯忙乎家务的母亲的衣角,用手指了指外面,母亲心照不宣地点了点头。我唤上家里的黑狗“赛虎”,欢快地跑向家里的场院。

为了迎接麦收接踵而至的打场、晒场、扬场,父亲早已把打麦场泼了水用碌碡滚子压得又结实又平整,为了看场还在草垛旁边搭好了一个草棚。

我带着一份母亲特别的关爱,难以言表又不想轻易分享的幸福快乐,在那样一个五月天的傍晚,和“赛虎”撤着欢地在场院里玩闹。

一个鹅蛋带给我的幸福满足深深地驻扎在心田里。长大之后,去过很多地方,也吃过很多美食,各种物质条件越来越丰富,让人遗憾和嗟叹的却是,发自内心地幸福、满足、快乐却成为稀缺。

常常我不知道,去哪里或者做什么,能寻觅到一份轻易的简单的纯粹的满足和快乐。真想问问,你呢,亲爱的你呢,端午节来临之际,回想起哪些贮藏在心底的难以忘怀的记忆?

欢迎

心理咨询师邦珍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致力于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终身成长;写书评、影评与情感美文,愿与你相识。

1
查看完整版本: 胶东半岛地区,柴火灶桲椤叶粽子煮鸡蛋,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