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四川盆地这个大盆的盆底,成都一年中大多数时候都是阴天。赶上出太阳的日子,甭管是节假日还是工作日,整个成都大大小小的茶馆里绝对是座无虚席,任性的成都人民可是宁愿翘班也会去茶馆晒太阳的存在。
成都人对茶馆的环境没什么高要求,公园里、河边,甚至社区公厕门口的空地上都可以喝茶,但晒太阳是唯一的执念,所以成都茶馆大多都是露天的,成都人也管这种茶馆叫坝坝茶馆。
在气质上,成都的茶馆和杭州的茶室截然不同。比起环境优美但动辄人均三位数消费的高端茶室,成都的茶馆就更市井更平易近人,通常人均三十就已经是很高的消费水平了。
按照茶叶品种不同,大多数茶馆一杯茶通常在10-30元之间,一茶一坐,开水无限量供应。老一辈的退休之后无所事事,花十块钱和老友在茶馆坐上一天都是常规操作。
当然,与价格对应的是成都茶馆自助式的服务,基本上没人会给你添茶倒水,伺候在一旁。大多数茶馆都是交完钱,自己领上茶叶、盖碗和开水,找个位置坐下,互不打扰。顶多开水没了,招呼茶博士帮你换一壶水。
茶博士是专指茶馆里招呼客人的服务人员,以前的茶博士除了端茶倒水,自身还会有一番倒水的技艺。
高抛、转身、接壶、下腰、倒水…….壶嘴长达一米的铜壶可以在茶博士手中变得特别灵活,稳稳地将水注入到茶碗中,不会洒出来一滴。如今这种技艺也只当作一种特色表演传承了下来,只在一些游客较多的茶馆中能看到了。
盖碗是老成都茶馆的标配,更成了成都的一种象征。盖为天、碗为人、托为地,暗合天地人之意。茶盖的用处很多,既能保持茶水的温度,又可通过开闭盖儿,调节茶叶的溶解速度。
盖碗茶的流行,也形成了一套暗语。茶盖在茶碗的侧面上下放置,表示需要续水;茶盖平放在碗旁,表示座位有人,暂时离开,一会儿回来;茶盖朝上放进茶碗,则表示已经喝完茶准备走了,提醒店家把茶碗收走。
喝茶时,许多人只拿碗与碗盖,而将碗托留在桌上。正确的做法是用左手握住碗托,右手提碗盖,可轻刮浮沫,然后品饮。
不过外地朋友倒也不必拘泥于这些细节,喝茶可不是参加高级晚宴,没人规定一定要怎样拿杯子才算得体,随意一点,自己舒服就好,成都人才不会在这些事情上较真。
茶馆的小卖铺里会有瓜子花生等简单的休闲零食,通常会比外面贵一些。会过日子的茶客绝对不可能空着手来的,瓜子花生各色零食总得自己带,时令水果也得洗干净带着一些,赶上饭点打包些吃食拎去,这些在成都的茶馆都是被允许的。
成都的茶馆绝对不是奔着品茗去的,晒太阳、摆龙门阵、打牌、采耳才是正经事,茶的味道反而是最不重要的。前段时间我回成都,基本上每天都是在茶馆里度过,好不快乐。带着些虚度光阴的罪恶感,来给大家介绍一些成都市区里的特色茶馆。
人民公园·鹤鸣茶社
成都老茶馆标杆
老成都人可以没去过宽窄巷子,但一定都去过人民公园,成都最知名的鹤鸣茶社便位于人民公园内。
始建于年的鹤鸣茶社,已经快一百岁了,是成都资格的老茶馆。虽然近些年来被很多游客熟知,变成了一个网红地,但在我心中鹤鸣仍然保持着一座老茶馆该有的模样。
从人民公园大门进入径直往里走,一座非常有底蕴的牌楼映入眼帘,往里望去,人头攒动,一张张石桌、竹椅密密麻麻的塞满了整个空间。
看似无序、杂乱的空间内其实有条不紊,客人落座自然有服务员过来招呼接待。嗑着瓜子,大声聊天的客人,也丝毫不会影响他人,大家在属于自己的“龙门阵”内自得其乐。
虽然前来打卡的外地游客多了起来,但是这里还是少不了老成都的身影。一家子在这里晒太阳,摆龙门阵;退休了的老大爷摆上一盘象棋,指点江山;年轻人在这里打扑克......关于成都人民不用上班的谣言就是这样传出去的。
除了环境好,气氛好之外,价格也是这里受欢迎的一个主要因素。茶水15-30一杯不等,可以无限续杯,瓜子、花生也都不贵,可以一茶一坐从天南聊到地北。
喝茶间隙还可以体验地道的老成都采耳,舒耳郎穿梭在人群茶座中间,两指一弹,手中晃着的铁钳发出叮叮的声响。这声音极具辨识度,不用抬头你就知道是舒耳郎在招揽生意。
想在这待满一整天,吃的当然也不能少,隔壁就是成都名小吃钟水饺的总店,点好可以直接打包端到茶座上来吃。
外地来的朋友们还可以在这里看到地道的川剧表演,比较常见的就是变脸还有喷火。不过要想看的好,要提前在舞台附近的桌子做下,不然可能离得比较远,一不小心就错过了。
东门市井·菱窠茶社
还原老成都市井生活
成都南有锦里、西有宽窄巷子。东门是曾经老成都的工厂聚集地,这座“东门市井”实际上是年新建的,为的是打造出一个东边的标志性景点,无奈赶上疫情,知道这里的游客并不多。
当然啦,这个景区也不是凭空打造的,而是围绕着一代文豪李劼人的故居“菱窠”而建。铜壶盖碗,青砖黛瓦,翘角的屋檐,密密麻麻挤在一起的竹椅,再现了李劼人《死水微澜》中老成都的市井生活。
东门市井这里其实有两家茶社,上面那家叫菱窠茶舍,下沉广场里那家叫哈哈茶铺。虽然不是开了很长时间的老茶馆,但一到周末还是被成都人民填满。
菱窠茶舍临水而建,虽然是新建的茶馆,老虎灶、竹椅、采耳、糖画等老茶馆的配置一样都没少。
细节上也颇为用心,茶碗都是用竹簸箕端到客人桌上,瓜子花生用搪瓷碟装着,水壶也经过美化包装,外面罩着竹编的套子,很上相。
菱窠茶舍茶的品类很丰富,细细数了一下居然有十一种,最便宜的15元,最贵的也不过35元。或许是来喝茶的附近居民比较多,菜单上还有一个元包月的选项。等我年纪大了也要买张月票,天天和朋友们来消磨时间。
我是花茶党,来了杯老三花,所谓“三花”就是三级茉莉花茶的简称。茉莉花茶根据其不同的品质可分为特级、一级、二级、三级、四级、五级、六级、碎茶和片茶等九个等级。特级和一二级花茶固然味道好,但是价格也不便宜,按成都人喝茶的频次,总喝特级茶钱包可受不住。
“三花”刚好就处于价格和味道的平衡点,被老茶客们认为是性价比最高的一个等级。于是三花的也成了大大小小茶馆中最畅销最流行的品类,久而久之,“啖三花”便成了喝茶的代名词。
顺着青石台阶往下,便是哈哈茶铺,茶馆的配置和上面的菱窠茶舍大差不差,但这家的特色是可以听相声评书,毕竟这家茶馆是由成都本土的曲艺表演品牌哈哈曲艺社开的。
哈哈曲艺社在成都有三家小剧场,除了相声评书,还有结合了四川特色的金钱板、谐剧、四川清音、竹琴等表演。具体演出信息可以去他们的官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