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叁叁
小时候家里很穷,记得几岁上就搭着板凳扶着灶台做饭,常常把一锅粥熬糊。
母亲刮过去刨过来舍不得倒掉,总满脸惋惜地说,凑合凑合还是能吃的,但那种嚼在嘴里半生不熟的糊味至今记忆犹新。
因为肚子饿,必须下咽。
我们的婚姻也这样,过着过着就糊了,把人生熬成一锅夹生饭。
长辈们总是劝慰,凑合凑合还是能过的,可滋味只有咀嚼的人才知道。
因为不得劲,只能苟且。
没有希冀,没有起锅时热气腾腾的芳香扑鼻,有时候,人的一生便这样渐渐结束了。
01
婚姻其实是一座城。
《离婚》,顾名思义,讲的是一群左奔右突想出城的人,他们的婚姻因各种各样的问题摇摇欲坠,貌合神离。
故事发生在三十年代的北平。
主角有两位,张大哥和老李,没有具体名字,又冠以最常见的姓氏,如随处可见的你我他。
他们同在北平财政所做事,张大哥是一切人的大哥,八面玲珑,好管闲事,有无限的热忱和精力,像一只万花筒,一只粘合剂。
他能言善辩,喜做媒,一生最神圣的使命就是反对离婚,倡导以婚治国。
他每天忙忙碌碌,活得热闹非凡,无论职场还是胡同,都混得风生水起。
老李话少木讷,谨小慎微,生活中笨拙,工作中怯懦,寒窗苦读从乡下考到京城衙门,对未来充满绮念,心思细腻。
老李满腹经纶,资格比张大哥老,可他们在一张办公桌对坐,如同电源的正负极,亦如地球的南北端,两种姿态,两种温度。
张大哥处事圆滑,人情世故游刃有余,老李不擅交际,厌恶官场的逢场作戏,能躲就躲,能忍则忍,人人事事敷敷衍衍。
老李大学毕业后娶了地道的村妇,育有一儿一女,对妻子和所有包办婚姻一样,只有责任没有爱。
老李饱读诗书,书中寻墨香,笔下寻思量,由此衍生出一腔诗意,渴望灵魂契合的伴侣,乡下的妻子浅薄无趣,上不得台面。
无爱的婚姻、昏暗的日子、体面但不热爱的工作,都让老李苦闷,缺乏斗志昂扬的激情。
张大哥嗅到老李的“异味”,邀他到家小酌。
老李敞开心扉:“我不想尝恋爱的滋味,追求的是一点诗意。大多数妇女太过平凡,我想看到一个有诗意的女子,情热像一首诗,纯洁得像个天使。”
张大哥边涮羊肉边笑答:“你不能用八人大轿到女家去娶诗意,有问题不想解决,半夜三更闹诗意玩,什么话!”
张大哥掬于现实,主张有问题解决问题,他让老李将妻儿从老家接来,自己的夫人自己改造,孩子也需要教育,如此以实际的愉快平衡实际的痛苦。
老李无法苟同,但也半推半就地接受了张大哥的建议,一方面,离婚不可能,不能违逆父母,让父母伤心,另一方面,舍不得两个惹人疼爱的儿女。
敷衍着耗一天算一天,直到张大哥帮他把房子、家具、甚至茶壶茶碗都预备齐了,他才请了五天假,起身去乡下接家眷。
这么多年,老李独自生活在北平,太太只是父母的儿媳妇,儿女只是祖母的孙儿,老李没有丈夫与父亲的概念。
妻儿团聚,一趟趟为他们买洋炉子、花生米和热包子,一缕一缕的烟火气萦绕,老李身处轻飘飘的嵯峨朦胧,蓦然体会到家庭的乐趣。
儿女绕膝,活波可爱,可对妻子李太太总有种无法言语的隔阂,看着太太做饭,哄孩子,洗衣裳,觉得她可怜。
她越忙碌,自己越寂寞,到了天黑,孩子们入睡了,他只能看书,沉浸于另一番世界,那番世界的鸟语花香和氤氲无人可懂。
想了好几天,他终于决定给太太念两段小说。
老李念了五六页,太太很用心地听,但没能理解,可笑的地方没有笑声,用力读的地方没有回响,她只是呆呆地盯着灯,老李突然停住,她也不问为什么,只是转身去缝补小英的裤子。
他和她隔着千山万水。
老李夜夜辗转难眠,觉着身边躺的是块顽石,又凉又糊涂。
他的人生也又凉又糊涂。
得知老李家眷被接来,以小赵为首的同事们争着要老李请客,实则是要看老李笑话,戏弄他不懂礼节的乡下老婆,看她如何出丑。
老李受了戏弄,心中烧着闷火,却不敢找小赵算账,只能悄悄咧着嘴大哭,他更恨张大哥,张大哥细心周到,处处替李太太解围,却不直接阻拦小赵,变相助纣为虐。
张大哥从不敢得罪任何人,与人为善,包括可恨的小赵。
可自己呢,说什么理想、革命、打倒陈规陋俗,却比张大哥还不济,任由他们看自己和妻子的笑话,而无所作为。
他和这个世界格格不入,酒精一浪接一浪,掬尽湘江水,难掩面上羞。
02
生活不咸不淡地凑合着,老李算是看明白了,生活哪有诗意和浪漫,生活就是工作、租房、锅碗瓢盆。
直到那日,老李在院里撞见马少奶奶,风物吐蕊,日子含笑,一切有了不一样。
马少奶奶是城里人,年轻漂亮,安静优雅,却被丈夫抛弃,她的丈夫马先生常年在外鬼混,有家不归。
马少奶奶也是个苦闷的可怜人,老李油然而生惺惺相惜之感,当年她和家庭教师私奔,家庭教师最后成了马先生,这又让老李觉得她身上有不同寻常的独立和孤勇。
老李开始下意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