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个世纪以前,一个农村出来的穷小子来到城里打拼,当时的他被嫌弃,处处碰壁。
但谁又能想到,这样一个穷小子,未来会直挂云帆,创造了山东的商业传奇呢?
山东滨州的邹平市是一个在整个山东省看起来并不起眼,经济也并不多么发达的地方。
但是在这里却有着一位商业大佬,他就是今天故事的主人公张士平,他一生白手起家孜孜以求的传奇经历,且听小编娓娓道来。
张士平年出生在山东省滨州市邹平市的农村。
这里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山东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
只有初中文化的张氏平18岁就参加了工作,他的第一份工作像许多农村来到城市打拼的青年一样,进了一家国有企业,第五棉油厂。
说起邹平,这里经济虽不繁华,却盛产棉花,因此能进棉油厂,在当时的人看来也算是一份挺好的工作了。
这份工作非常辛苦,张士平的工作是推棉工,一个棉剁就重达多斤,每天要推几十个。
但是小伙子最不缺的就是力气,张士平对这份辛苦的工作从没有什么怨言,任劳任怨勤勤恳恳,一做就是4年。
特定的历史环境,人的命运也在时代的潮流中翻腾着。
张士平22岁的时候,还有一腔热血的他,为洗车间的老师傅打抱不平而被迫被下放,劳改了4个月,短短4个月,张士平就瘦了20斤。
重新回到棉油厂后,张士平更加珍惜自己的工作机会,他有力气肯吃苦,高强度的,他一干就是十几年。
十几年的时间落成文字是那样的简单,那样的轻飘,但是对于张士平来说,这十几年的岁月各种艰苦,个中滋味都只能自己品尝。
那种紧咬牙关、打落牙齿或血吞的坚持和努力,为他未来的成功道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而机会就这样在不经意间降临了,年,张士平被选为了第五棉油厂的厂长。
当时的第五棉油厂只剩下60多名员工,厂子虽然不大,但张士平却意气风发,他走马上任的第一件事就是对厂子进行了大刀阔斧地改革。
说起改革,不得不介绍一下那个时候国家对棉花的管控政策,那个时期国家对棉花有着极其严格的管控,许多棉纺织厂都是在产棉花的季节收购棉花,而不产棉花的季节则停工。
这也就意味着一年里,有一半的时候是停工的,而停工的日子对企业而言就变成了负担,没有收入,只有支出,这样的情况长此以往,厂子的经营难免变得越发困难。
而这种经营情况是当时老型国企的常态,而老型国企另一个根深蒂固的弊端便是历史遗留下来的习惯,吃大锅饭,懒散,还时不时地占国家点便宜。
如果任由厂子继续这样下去,肯定逃不过走向灭亡的命运,张士平急在心间,穷则变,变则通。
经过深思熟虑后,张士平做了两件事,第一件事是解决停工的时候工人的工作和工厂的收入问题。
山东半岛物产丰富,张士平最终选择了去收购大豆、花生和棉籽等油料,并且拿出了自己所有的积蓄,还号召工人们集资购买榨油设备。
当时国家对固定资产的投资管控极其严格,大家集资了10万元才买到了两套榨油设备。
这点钱在现在看来不起眼,但对当时只有几十名员工的小棉油厂来说,却是职工们的全部家底。
张士平做的第二件事,便是整顿工人的风气,他制定了严格的纪律,要求工人不迟到不早退,迟到就扣工资,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这样的单位规章制度在现在的社会已然是司空见惯,而且是最基本的要求,但在当时却引发了轩然大波。
早已习惯这样过日子的工人,面对突如其来的改变,有的工人会选择默默接受,但也有的工人会进行反抗,还有的对张士平进行围堵辱骂。
张士平没在意这些,他顶住压力,还曾经手腕强硬地开除了一位偷吃榨油原材料的员工,而这位员工还是县里领导的亲戚。
不卑不亢,立场坚定,手腕强硬,渐渐地张士平的改革有了成效,而工人们也渐渐尝到了这种制度下的甜头。
只要是踏实肯干的员工,都能拿到比以前高许多倍的工资,还有升职空间,这让很多工人都提起精气神,干劲儿十足。
工人有活干,有干劲儿,工作氛围好,整个厂子理所当然变得生气勃勃。
在张士平的带领下,短短不到三年的时间,这个亏损的小企业就成了当时全国麻油行业利润最大的工厂。
年,整个厂的净利润达到了惊人的万,对比当年的物价,年全国各行业的平均工资也不过才几十元,能有万的利润,张士平堪称创造了当年的奇迹。
做出了这样的成绩,年,张士平就作为劳动模范,受到了嘉奖,在后来的采访中,张士平表示这是他一生中极为重要的一个里程碑,也是他一生中最有成就感的一件事。
在当年改革开放的市场环境冲击下,新的问题诞生了。那便是全国棉花市场在此时逐渐演变为了买方市场,也就意味着大量的棉花库存积压。
遇到困难就想办法,张士平亲自往外跑着推销自家厂里的棉花,一家家国有纺织厂地跑,却一次又一次吃了闭门羹,棉花卖不出去,第五棉油厂也再次受到了冲击。
说到这里,不得不说张士平是一位眼光长远,具有前瞻性的企业家,他趁机抓住了国企改革的大好时机,将第五棉油厂进行了改制,也就是现在的魏桥集团。
改制后的魏桥集团,正式成了张士平施展商业抱负的舞台,在之前推销棉花一次又一次地碰壁中,他作出了一个重要决定,那就是自己搞纺织。
有远见,有魄力,还抓住了时代的东风,魏桥集团的成功也就在预料之中,仅仅经过三年的发展,魏桥集团当年的纳税额就高达了万元。
然而随着时代的进步,纺织行业的利润逐渐压缩也是不争的事实。
年和年纺织市场就先后两次跌入低谷,行业连年亏损,面对困境,张士平再次做出了决定力挽狂澜的决定——走出国门。
这一决定再次让魏桥集团成了纺织行业的领头羊。
集团各项业务步上了正轨,发展形成了规模,张士平并没有就此停歇,有一个惊人之举在他的头脑中诞生并付诸实践,他要建一个属于自己的电厂。
张士平有这个想法,是因为在上世纪90年代的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国家却电力紧缺。
纺织产业是用电量需求极大的产业,总是拉闸限电,极大地限制了魏桥集团的发展和扩张。
“等靠要”向来不是张士平的作风,他认真看了自建电厂所需要的资料并按照要求申请,没过多久,他还真的实现了电力的自给自足。
魏桥集团建立了一电厂、二电厂和三电厂,并迅速投入了运营。魏桥二电厂建有6台3万千瓦机组,日耗煤吨左右,三电厂有8台6万千瓦机组。
自家电厂的发电不仅能供应企业日常的工业生产用电,连魏桥集团的家属区也能用上便宜的生活用电。
不仅如此,魏桥还对外供电,最高的商业用电价格是0.6元每度。
有了电力做支撑,张士平又把眼光放在了另外一个产业上,那便是铝行业。
经过数十年的发展,中国宏桥已经是全球最大的铝业公司,就连苹果手机的后盖,绝大部分的原材料也来自于魏桥集团。
年,张士平更是将氧化铝冶炼厂建到了印度尼西亚,这个项目是中国企业到海外投资建设的第一个大型氧化铝生产项目。
张士平的成功离不开他的果决大胆、勇往直前的那股劲儿。
他从不为已获得的成就沾沾自喜,也绝不固步自封,而是一次又一次地顺应了时代发展,一步一脚印,踏实地走好脚下的每一步路。
这期间,他先后紧跟国家财政金融政策,巧妙借外力打开资金通道,仅是与外资合作共建的企业就有8家,这样做不仅提升了生产技术,还开拓了国际市场。
与此同时,他还兼并了多家亏损的国企,承担了这些企业的高额债务。
让众多濒临破产的企业在收入魏桥囊中后,扭亏为盈,挽大厦之将倾,让更多人有了工作机会,也让当地经济有了长足发展。
造就了商业传奇,事业上极其成功的张士平,在生活中却是一个低调的人。
他不止一次说过,能成为企业家,只是因为运气和把握机会而已。
年,张士平以.5亿元的身家,位居中国富豪榜第14位,更是当之无愧的山东首富。
而拥有如此巨额身家,张士平的生活却没有想象中的锦衣玉食、珍馐华服,而是依然保持着那一份农村孩子的质朴和勤劳,他日常用的也只是一部区区元的手机。
勤劳是镌刻在张士平骨子里的传统,直到他年岁渐长,也从未改变。
他规定集团的干部们每天7:20要到岗,而作为董事长的他,早上6:30便早早地到了集团,开始一天的工作。
他没有像其他富豪或企业家一样前呼后拥,连一个专职的秘书也没有,甚至公文包也是自己拎。他自己规划工作时间,连出差都经常是自己一个人前往。
他常说,他自己的行李他自己拎得动,等拎不动的时候,他就该退休休息了。
出门在外做生意,推杯换盏的酒局应该是常态,但是张士平却很少参加应酬,他喜欢简单的生活,也喜欢工作之余回家,与家人一起吃饭,享受天伦之乐。
这样的工作和生活上的作风,自然也影响着整个家族。在张士平的带领下,他的子女们也少有奢靡,朴素成了他们的标签和习惯。
诗圣杜甫说,“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像张士平这样一个敢闯敢拼的企业家,也是一个同样喜欢尽自己所能兼及天下的人。
张士平是从苦日子过来的,当年为了生计奔波,从底层一点点打拼的艰辛他深有体会。
自己咬着牙,含着血泪吃过的苦受过的累,在他有了能力之后,他便总想着哪怕尽自己的绵薄之力,让跟着自己打拼奋斗的年轻人们能少吃点苦,就是藏在张士平心里的执念。
魏桥集团旗下子公司和生产基地众多,仅员工就超过16万人。这些员工除了少部分是大学生之外,有95%都是来自农村,学历也不高。
招收这些人进厂,张士平也有自己的考量。
他知道农村孩子在外打拼艰难,工作选择也往往都是最底层,尽可能帮助他们致富,也算是张士平为社会所尽的一份努力。
而最令人震惊的还在后面,张士平为这16万名员工建了属于他们自己的房子。
魏桥集团的自建居住小区都是楼房,有配套齐全的医疗和基础设施,房子建好了,张士平便以极低的价格出售给员工,让员工能够拖家带口,住进简洁明亮又宽敞的楼房。
都说成家立业,员工们有收入,有好房子住,生活有了保障,工作也更有了干劲儿。
张士平为员工所打造的,并不仅仅是优渥的生活环境和工作机会,他用自己的臂膀,为员工们搭建起了积极向上、充满理想,通往美好生活的阶梯。
年,72岁的张士平将魏桥集团交给了自己的儿子张波。
年,身患重病的张医院去世,这一年他73岁。
小结:
底层发家,一生勇往直前,从未退缩。在时代的潮流里,他乘风破浪掀起万丈波涛,富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这样的一个商业巨擘,堪称时代楷模。
参考文献:
百度百科-张士平
年05月22日新华社新闻《中企海外投资建设首个大型氧化铝冶炼厂在印尼投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