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前导读
每一篇老课文,都是一条时光隧道,我们可以沿着它回到童年。那些遥远而亲切的情绪,就像儿时深夜的烛光一样,又在眼前跳跃,朦胧中带着亲切,恍惚里透着温馨。
老课文《落花生》,记录作家许地山小时候的一次家庭活动。一家人过很有仪式感的“收获节”,通过谈论花生的好处,借物喻人,揭示了学习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的主旨,表达了不为名利、只求有益于社会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观。
这篇老课文,选入人教版教材时做了较大改动,北师大版本则保留原貌,我们将这两个版本一起推出,并标注了不同之处,看看你喜欢哪一个版本?
课文再读
落花生
我们家的后园有半亩空地。母亲说:“让它荒着怪可惜的,你们那么爱吃花生,就开辟出来种花生吧。”我们姐弟几个都很高兴,买种、翻地、播种、浇水,没过几个月,居然收获了。
母亲说:“今晚我们过一个收获节,请你们的父亲也来尝尝我们的新花生,好不好?”母亲把花生做成了好几样食品,还咐附就在后园的茅亭里过这个节。
那晚上天色不大好。可是父亲也来了,实在很难得。
父亲说:“你们爱吃花生吗?”
我们争着答应:“爱!”
“谁能把花生的好处说出来?”
姐姐说:“花生的味儿美。”
哥哥说:“花生可以榨油。”
我说:“花生的价钱便宜,谁都可以买来吃,都喜欢吃。这就是它的好处。”
父亲说:“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
我们都说是,母亲也点点头。
父亲接下去说:“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
我说:“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父亲说:“对。这是我对你们的希望。”
我们谈到深夜才散。花生做的食品都吃完了,父亲的话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上。
落花生*
我们屋后有半亩隙地。母亲说:“让它荒芜着怪可惜,既然你们那么爱吃花生,就辟来做花生园罢。”我们姐弟几个都很喜欢——买种的买种,动土的动土,灌园的灌园;过不了几个月,居然收获了!
母亲说:“今年我们可以做一个收获节,也请你们爹爹来尝尝我们的新花生,如何?”我们都答应了。母亲把花生做成好几样食品,还咐附这节要在园里的茅亭举行。
那天晚上的天色不大好,可是爹爹也到来,实在很难得!
爹爹说:“你们爱吃花生么?”
我们都争着答应:“爱!”
“谁能把花生的好处说出来?”
妹妹说:“花生的味道很美。”
哥哥说:“花生可以制油。”
我说:“无论何等人都可以贱价买它来吃,都喜欢吃它。这就是它的好处。”
爹爹说:“花生的用处固然很多,但有一样是很可贵的。这小小的豆不像那好看的苹果、桃子、石榴,把它们的果实悬在枝上,鲜红嫩绿的颜色,令人一望而发生羡慕之心。它只把果子埋在地底,等到成熟,人们才把它挖出来。你们偶然看见一棵花生瑟缩地长在地上,不能立刻辨出它有没有果实,非得等到你接触它才能知道。”
我们都说:“是的。”母亲也点点头。爹爹接下去说:“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因为它是有用的,不是伟大、好看的东西。”我说:“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伟大、体面的人。”爹爹说:“这是我对于你们的希望。”
我们谈到夜阑才散。所有花生食品虽然没有了,然而父亲的话现在还印在我的心版上。
课后笔记
很显然,人教版改动之后,语言更适合当代表达习惯。如果我来选择,当然会喜欢这个版本。
但我对许地山原文中的两个词语很感兴趣,那就是“瑟缩、夜阑”,如果人教版能保留这两个,让小学五年级的孩子就能积累到,该有多好。那样,若干年后,我在高中做成语题时,就不会理解错“春意阑珊”“灯火阑珊”的含义了。
有些美妙的词汇,早一点让孩子知道更好,为什么觉得小学的孩子就只能用常见词语来表情达意呢?
最后说说这篇老课文对许地山和本课代表的影响(呵呵,我和大作家并列啦)。
“落花生”对作家许地山产生了很深影响,他始终没有忘记父亲对他的教诲和希望,他以“落华生”作为自己的笔名,时刻激励自己,做一个有用的人,并用行动实现了这一心愿,成为优秀的作家。
《落花生》也对本课代表产生了很深影响,我从此知道了“借物喻人”“借物喻理”的写法,也喜欢像花生那样低调生活,“因为落花生有用,所以才可以低调,没有用处,就谈不上低调高调”,若干年后,我在日记里这样对自己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