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落花生》教学反思
五年级《落花生》优秀教学反思范文(精选3篇)
五年级《落花生》教学反思1
《落花生》是一篇叙事散文,全文围绕“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来写,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小时候的一次家庭活动和所受到的教育。课文着重讲了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的情况,通过谈论花生的好处,借物喻人,揭示了我们要学习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说明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表达了作者不为名利,只求有益于社会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观。在教学这一节课时我是这样做的:
一、抓住重点,整体感知。
我先从课题入手,让学生猜谜语,提示课题。再浏览课文,让学生明白课文主要写了哪些内容?接下来,分段理解,感悟做人的道理。
二、读中品味,理解感悟。
本课语言优美,感情真挚,含义深刻对学生极有教育意义。我在课中注意让学生品读理解。如第十自然段,设计了判断题、填空题,让学生明白花生默默奉献、不炫耀自己的特点。
三、联系实际,情感升华。
《落花生》一课中的“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别人没有用处的人。”是全文的点睛之笔,体会了这句话的内容,也就弄清了作者的写作意图。学生理解了“有用”后,并让学生联系周围的生活实际谈谈,在我们身边有没有像花生一样默默奉献的人,学生感悟到清洁工、教师、建筑工人、医生等都是具有花生品格的人。学生说得有理有据,这一环节学生的情感再次得到了升华。
四、不足之处。
课堂提问要精心设计。主要问题的设计必须紧扣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巧妙设计出探索性的问题,通过一两个探索性问题来牵动课文与学生、学生思维的神经才能被课文内容紧紧吸引。在平时的教学中,我要注意用探索性的问题、品味性的问题、体验性的问题、延展性的问题让学生解读文本、感受语言、丰富经验、拓宽视野。要注意挖掘课文中典范而精妙的语句,设计好问题来引导学生品味语言,训练学生思维,从语言细节中去理解、分析、推敲、比较,提高学生对语言的领悟能力。
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老师在有效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课堂提问,要巧妙设计课堂提问,把问题问得巧妙,问得有水准,从而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激发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思维。
五年级《落花生》教学反思2
《落花生》是一篇极富哲理的文章。全文围绕“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来写,突出“议花生”这部分内容,这节课,我也是围绕这部分内容展开的,侧重于引导学生对父亲与我的对话内容进行探讨,交流,感悟,从中明白做人的道理。
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我先是对上节课的内容做一个反馈衔接。接着引导学生品读重点语段,明白父亲通过花生告诉我们要做像花生那样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人。最后在自由辩论中提升自己的价值取向――即:当代社会,我要做哪一种人?(有的学生认为做人要做对社会有用的人,像落花生那样,不注重外表,默默付出;有的学生则表示做人也要做对社会有用的人,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但善于表现自己,向人们展示自己的才华。)
这节课,我充分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独特体验,面对学生的不同想法,老师没有抑制学生发表自己的不同感受,也不是一味地让学生认同我的想法,而是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尊重了他们独特的理解感受和体验。
不足的是,在组织辩论时,没有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交流,过程形式化,使得此环节缺少灵动性。
五年级《落花生》教学反思3
根据“教学课程”理论,《落花生》这片课文反映出花生的好处,借物喻人,阐明做人的道理,很有教育意义,是人们学习的榜样,花生虽然外表不美,但心灵很美值得赞美,喜欢,因此,我在教学中采用如下方式:
1、重视培养学生读书能力,利用插图和录音等多种媒体,对课文内容进行初步了解。
2、对重点字、词、句、段进行富有实效的训练,使本课的知识点落到实处。
3、围绕学习提示语,把学习提示作为课堂教学的指导,与课文理解融合在一起,文章第二段是重点段,着重理解父亲说的话。父亲拿花生跟石榴、苹果比,赞美了花生藏而不露的特点,告诉我们做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4、学生进行比较真正体会到做人的美德:
⑴花生、核桃──外表丑陋,果实香、实用。
⑵桃子、石榴、苹果──外表美,果实又香又甜。
5、小组合作,自主构想,自主探究设计,互相交流引导、评价。
6、在过程性自我评价中提升发展需要和发展目标,具有生活化的学习点明文章主题,父亲借花生告诉我们做人的道理,用“藏而不露”埋在地里象征革命前程无限美好,光明灿烂,表现出父亲有一颗爱祖国、爱劳动的心,教学中紧紧抓住父亲教育子女的话去读,从读中品味,从读中欣赏。
7、不足之处:
学生理解的能力有层次的差异,今后在教学中不断探索,努力使每位学生学有所长,可采用“扶──半扶半放──放”的顺序进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