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生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初心为民记呼兰区大用镇立业村党支部书记
TUhjnbcbe - 2021/8/14 17:56:00
北京手足癣医院简介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8833415.html
6月7日下午3时许,由区委书记带队,区委、区*府组织的“春季农村环境整治拉练”组来到立业村检查。一入村,检查组马不停蹄一连检查了3趟街。检查过后,脸上都洋溢着兴奋的神情,投来了赞许的目光。检查组留下5个字:立业村变了!为了求变,他奋力拼搏12年。村民们都说:“他心里装着百姓”。群众的事情无小事,百姓的冷暖成为他执*为民的理念。他是群众信得过的好村官。12年来,他走访入户多家;和*员、村民谈心多人次;办好事办实事多件;解决村民困难和难题多件;和贫困户结对子20户;倾听村民意见和建议50多条;组织村民进城创收0多人次;为村民提供各种致富信息多条;为贫困户安排打工就业90人次;为贫困户捐款3万多元;一年天没有节假日……为了求变,他努力奋斗了12年。村民们都说:“他心里装着村屯发展。”为了建设家乡久久为功,把执行力当做服务百姓的座右铭,他是叫得响的人民好公仆。12年来,他招商引资多万元;先后引进千头猪场、稻米加工等6个项目;在全区第一个制定了“一园五区”的村屯规划;他修建了白色路面11条,长达7.5公里;安装太阳能路灯52盏;全村户安装沼气;安装天眼6处,安装报警铃户;全村户居民全部安装自来水;调整土地户,抽回土地0多亩;招商引和跑项目12年行驶39万多公里,相当于绕地球10圈……为了求变,他辛勤耕耘了12年。村民们都说:“他心里装着精准扶贫。”他攻坚担当,示范引领,把人民群众奔小康贯穿工作始终,他不愧为一名优秀的共产*员。12年来,他“旱改水”0亩,仅此一项村民人均增收元;种田大户发展10多户;养殖大户发展9家;年成立了秋硕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吸收村民50多户入社,确保全镇户精准扶贫户不反贫;村20户53人精准扶贫全部达到标准;建设1座综合性文化广场;全村连续2年村为20多名留守儿童免费办辅导班;全村栽树近00株,修建1处垃圾临时堆放点,建6个生活垃圾箱……实干,是他的本色;为民,是他的目标;誓言,是他的情怀。他把初心为民、牢记使命,敢于担当,在实际工作中演绎得淋漓尽致。他,荣获“哈尔滨市优秀共产*员”称号;被评为“哈尔滨市规划局先进个人”;哈尔滨市“村官承诺优秀村干部”;黑龙江省新农村建设先进个人;哈尔滨市构建和谐平安村屯先进个人;第33届哈尔滨市劳动模范;呼兰区连续两届人大代表……他就是立业村*支部书记于孝波。一、真抓实干,再累也要建设美丽乡村,在实现全面小康路上,不能输在环境上,让村民真真切切感受到“幸福感”。初春。掌灯时分,村部两委班子会议还在进行。围绕美丽乡村建设,争论焦点是“建还是不建、早建还是晚建”。现在建有疫情,无资金,还和插秧“争口袋”。村*支部书记于孝波语重心长:“大家说的困难我都知道,区里把美丽乡村建设任务交给我们,是对我们执*能力的考验,贯彻上级*委号召不能掉链子,有困难我们想办法!”一番话让两委班子形成共识,纷纷表示按照分工抓落实。会议结束了,于书记连夜驱车40公里赶到利民镇,敲开了高总家的门。说明来意后,高总二话没说:“建设美丽乡村,我支持!需要多少都行,别提钱,抢时间把树栽上再说,我派技术人员全程指导,后期的剪枝我也包了”。高总的一番话叫人感动。于书记紧紧握住了高总的手,连说谢谢。这时,于书记连一口水都没顾得上喝。在回来的路上,觉得浑身没劲,全身冒虚汗。不好!糖尿病犯了!急忙停车,大把大把往嘴里塞饼干,过了半个多小时才缓过来。赶到家里,已经是后半夜了,累得他和衣而卧,直到天亮。第二天一大早,村里大喇叭就开始了美丽乡村植树绿化环境建设大动员。要求村民“自扫门前雪”,把房前屋后占道垃圾、柴草垛、农机具、板障子、旱厕一一清理出来,别耽误栽树……听到这个消息,村民们积极响应,起早贪黑开始热火朝天地干起来,但也有个别人消极抵触。于书记就亲自上门做工作:“大嫂子,建设美丽乡村,改变脏乱差,咱可不能拖村里的后腿啊!就因为你一户,影响全村建设,你就不怕戳你脊梁骨?”“那倒也是。这垃圾清理出来了,你让我们往哪儿倒呢?”于书记说:“咱们村垃圾堆放点早都建好了,离村子不远的废弃的北大堤!”大嫂无话可说,并表示一定支持工作。从他家出来,于书记就来到了村低保户王振发家,他今年56岁,独身一人,身体多病。“听说你打横?”于书记开门见山。“不是,咱们村的建设我举双手赞成!你看我这腿脚走路都难,更别说是干活啦!”说着,他不好意思起来。于书记看着门前歪七扭八的板障子,找来了*员和村干部,一起扒掉原来的板障子,往院里挪了1米多。又拉来水泥板障子,重新夹好。立业村的绿化工作如火如荼。于书记坚持标准,抢时间,每天都在现场监督指导。树苗子都是选得最好的,王族海棠、金叶榆、榆叶梅……凡是栽得不整齐的,都一律重栽!起早贪黑,奋战20多天,美丽乡村建设初战告捷。据统计,他走访村民65家;动员村民拆圈舍15家;挪板障子23家;搬柴草垛75家;拆仓房2家;清理街路垃圾多车;村内植高档树木多株,田间栽杨柳树00多棵。美丽乡村建设有了“连续剧”。省地平生态农业产业集团老总到立业村考查项目,一进村就看好了村子的优美环境和于书记的为人,当场拍板,投资一个亿建20万头养猪场、旅游观光园、有机肥收储站3个项目。累活一个接着一个。9年夏天,每逢下雨,于书记就睡不着觉。让他发愁的是,村子里的路是个老大难,多少年都没有解决,村里人都在抱怨。立业村下辖唐义、于家两个自然屯。地势低洼,泥泞不堪,孩子上学得大人背着送;老人得急病,得三五个棒小伙往外抬;线车走到这里经常“打误”;地里的菜干瞪眼运不出去……于书记在省扶贫办和省公路局,一“蹲”就是7天,两个地方来回跑,反映情况。堵领导,软磨硬泡,一顿吃点面包对付,急得他嘴起泡,尿*尿,睡不着觉……在他的不懈坚持和努力下,从省、市、区各相关部门争取到修路配套资金万元,村上匹配40万元。当年,即完成了本村4横7纵共计11条街路的白色路面改造,又分别对唐义、于家两个附属屯的主路进行了改造。全村共计铺设白色路面7.5公里。之后,又相继改造了唐义屯2横8纵共计10条路,解决了村民出行难的问题:孩子们上学方便了,不用大人成天背了;老人们有个病有个灾的,小车直接开到家门口;线车随叫随停了;村上的蔬菜也能及时运出去了……路通那天,村民们高兴地欢呼拥抱,于书记这位坚强的汉子,独自在辟静的角落偷偷抹眼泪,这里面的“累”他知道。全面奔小康,文化第一桩。文化广场、阅览室、无线广播、秧歌队建设舍得投入,一定把村民文化自信建立起来。在村部。“这是从深圳购买的目前最先进的无线广播音箱,”于书记笑意盈盈,一边翻看说明书一边说,“不怕风吹雨淋,音质效果杠杠的,比市里的各大公园的音箱都先进!”据介绍,村里投入00元,购入了这款音频发射器。它有12个音柱,直线接收信号米,分布于村主街路上。这样,村民们每天都能沉浸在优美的乐曲之中。于书记多方筹措资金15万元,新建一栋平方米的集办公、阅览、活动为一体的综合办公场所。调剂科技类图书余册,供村民阅览学习。村干部有了办公场所,村民们有了学习场所。又联系区文体局,获得了*策扶持,自筹资金5万元,修建了村文化广场。安装健身器材15套,修建篮球场一座、文体活动室一处。夕阳西下,小村的文化广场热闹非凡:大秧歌扭起来,广场舞跳起来,篮球赛比起来,健身项目动起来,形成了一幅小村独有的幸福图画……二、躬身先行,再难也要落靠精准扶贫,在实现全面小康路上,一个也不能掉队,让村民实实在在感受到“获得感”。“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实现全面小康,不能让一个掉队,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也是于书记在当选之初向全体村民的承诺。年4月初。区里号召各村调整种植结构,于书记抓住这个机遇,立业村“旱改水”战役打响了。时间只有40天,这场硬仗再次考验于书记执行力。立业村有土地2万多亩。种植玉米每亩收入仅来元,紧靠着泥河,低洼易涝,怎么实现小康?“旱改水”是致富的“稻草”,还能“以稻治涝”,可谓一举双赢。于书记在动员大会上掷地有声:“宁可听见骂声,也不愿听见哭声”!‘旱改水’,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是奔小康的根本岀路。为了打消村民们的疑虑,于书记向村民们保证:不种水田的农户,每亩补助元,一直补助5年。旱改水的农户,因工期误了农时,损失由村里出。给村民吃了定心丸,种水稻的积极性立马上来了。施工开始了,麻烦事接踵而至,电焊工、钻井工、力工、电工等施工人员严重不足!于书记犯难了,耽误不起,急火攻心,一夜之间愁白了头。一大早儿,就在区里“堵”区长。区领导知道情况后,十分重视,将全区36名电焊工集中,全力支持立业村,各项物资也相继运抵。他白天在工地监督施工,晚上也不回家,和村民自发组成打更队,守护着所有物资。40多个昼夜的摸爬滚打,头发胡子一大把,于书记成了野人!家里家外顾不上,甚至连岳母去世都没送老人家最后一程。至此,“旱改水”建设完美收官。一片旱田里,敷设了高低压电缆26公里,组装了9个变压器盒,打了50眼机电井,安装了50台高功率水泵;全村0亩旱田摇身一变,成为水田!当年即实现每亩水田纯收入元,农户增收多万元。随后,市里在立业村召开了现场会,推广“旱改水”以及“以稻治涝”经验。“旱改水”的成功,使全村多户村民受益,催生了一批水稻种植大户:杨云战种植多亩,李春生种植多亩,刘*种植多亩,叶大斌种植亩,于庆*种植亩……在全面实现奔小康的道路上又多了领跑者。为村民办了多少好事,做了多少实事,解决了多少难题,于书记自己也说不清楚……精准扶贫又是一场攻坚战。在办公桌上,村里精准扶贫名单沉甸甸的重,名字背后都有一个心酸的故事,让于书记再次发力,全村20户贫困户计53人,在年实现全面脱贫。在走访中他给贫困户把脉:一是因病返贫;二是懒,老婆孩子热炕头;三是鳏寡孤独。于书记和两委班子成员商量,制定项目带动、产业增收的扶贫思路。建档造册,责任包保,个个立下*令状。积极招商。先后成立了酸菜厂、制米加工厂、亩万寿菊培育基地,优先安排30名贫困户在家门口入职;充分利用草原和泥河资源,鼓励支持养殖奶牛、肉牛、羊、猪等牲畜,重点发展泥河养鸭业,贫困户中发展了3个养鸭大户,每只鸭子每年能带来经济效益60—元。“泥河”鸭蛋已成功注册绿色商标,成为立业村的知名品牌。村精准扶贫户马琴,儿子、儿媳妇在外出打工期间,不幸遭遇车祸。回到家中养伤。没有收入来源,再加上老屋年久失修,一遇连雨天往屋灌水。一次下雨,屋里足有一尺深的水,村上把她家按排在合作社里住,为马琴盖了解困房。现在,马琴的儿子已出外打工,马琴在家照顾养伤的儿媳妇,平时侍弄30多亩地,贫困的帽子彻底甩掉了。村精准扶贫户刘景全,无子女,家庭极度贫困。由于所居草房倒塌,夫妻俩借住弟弟家。于书记为其规划了养殖方向,促其脱贫。帮助其贷款,刘景全饲养了4头肉牛,收入稳定。不久前,村上根据其有宅无房的现状,在老宅原址翻盖了解困房。全村20户贫困户53人,现今已全部脱贫,并且无一人返贫。于书记说:乡亲们能过上好日子,我再“难”也值得。扶贫不返贫,长远看项目。在精准扶贫工作中,*组织又压给于书记更重的担子。5月初,在镇里刚开完扶贫会,镇*委书记把于书记叫到办公室,开门见山:“咱们镇上户脱贫户的后续扶持任务就交给你,这是*委经过慎重研究作做的决定!”于书记没有推辞,他从镇*委书记手中接过名单的那一刹那,就暗下决心:一定不辜负镇*委和镇*府的信任,一定不让任何人返贫!晚上,于书记失眠了,在艰难中寻找对策。为了确保这户不返贫,为了镇*委交给的任务,为了壮大村集体经济,于书记在奔小康的路上一刻也不能停歇。他以村秋硕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为依托,利用*府扶贫*策,加大力度,招商引资办企业,今年创办“四项目”:一是投资万元,建设头养猪场;二是大豆高产示范田项目,播种了亩,每亩地纯收入可达元;三是种植富硒水稻项目。全村0亩水田均种植富硒水稻,预计收入万元;四是大棚蔬菜项目,将每年育苗后的80多亩大棚,种植蔬菜。聘请了两名技术员,将大棚经济做大做强,吸收劳动力尤其是贫困户劳力多人,实现就业创富。这4个项目于书记有底气不让这户脱贫不返贫。重任在肩,于书记狂打合拳,村民们指望他引领致富奔小康,镇领导嘱托他打好精准扶贫战役,镇上的户脱贫户期待他的年终分红……三、大力推进,再苦也要打造平安村屯,在实现全面小康路上,要补上和谐安宁的短板,让村民家家户户感受到“安全感”。9年,初冬的早上。于书记刚要吃饭,电话响个不停。电话里急切地说:“于书记,出事了!我家30多只绵羊被顺走啦!”“啥时候的事啊?”于书记问。“今儿早上我起来就全没了。”“赶紧报案!”于书记撂下饭碗一边说着,一边大步流星地往冯宝奎家走去……立业村地处呼兰、兰西、绥化交界,人群流动大,偷盗十分猖獗。在于书记的工作日志上,记录着村上数十宗失窃案:高春波丢失柴油两大桶,价值0元;杨云战丢失化肥10吨,价值00元;张忠信丢失老牛一头,价值元;李老四丢失新购四轮拖拉机一台,价值0元;张中发丢失手扶拖拉机一台,价值0元……这些触目惊心的数字让于书记寢食难安。沒有和谐安宁,就不是真正意义的小康,欠的帐就要补上!于书记投资30万元,旨在保障全村安全的“三防一创”工程迅速出炉:人防梯队显身手,组建由10名村民组成的护村队,晚间值班巡逻;物防威慑有成效,在村口分别搭建治安岗亭两处,派人把守,记载过往行人;技防网络全天候,6个路口安装了电子监控,并为全村户居民家安装警铃,一旦发生危险,第一时间和村部取得联系;创建平安村屯工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村里的治安情况根本好转,连续10多年没有发生偷盗案件,受到上级部门的表扬和村民们的交口称赞。给村子安上路灯,村民们既获得幸福感又获得安全感,实现小康才有质量。于书记把亮化工程看得十分重要。是啊,正是那夜晚无边的黑暗,给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机,让村民岀门不便,不得安宁。于书记下决心让村民换个活法,让村民过上和城里人一样有路灯的生活。一边筹措资金一边争求村民的意见:是安电灯的好,还是安装太阳能的好。最后村民一致同意安装太阳能的路灯。于书记按照村民的意思,在网上相中了一款太阳能路灯,安装方便,维修方便,成本低,还环保,一劳永逸。在安装路灯的时候,村民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支持。老*员康友当起了义工,利用早晚时间帮助挖电杆坑,一干就是好几个小时,他说我越干越有劲,有于书记这样好的带头人,是我们老百姓的福。老村民杨云战,是村里种粮大户,听说买路灯资金不够,老杨主动找到于书记,给送来5万元线,先拿去用,为了村民亮堂,我也为村里做点贡献。在村民的支持下,不久村上的主要街路都安装上了路灯,齐刷刷的一排,像威武不屈的哨兵,把村子装点得格外美丽。亮灯那天,全村最年长的王大爷,兴奋得在路灯下放了一张桌子,一边喝茶一边欣赏灯光下的夜景,久久不愿离去,高兴时还唱起二人转《小拜年》、《回娘家》,看热闹的男男女女围得水泄不通,掌声、欢乐声、叫好声响成一片。唱完后王大爷说:我们能过上这样的好日子,感谢共产*的领导,感谢咱们村的于书记不知辛苦的劳做,大家又是一片掌声……是啊,柔和的灯光下,小村静谧,祥和美丽,河水淙淙,田野蛙鸣,恢复了往日的安宁,打造了和城里相媲美的一道亮丽风影线。去年8月,让立业村村民疯狂了一把,人人脸上绽放笑容,吃了3O多年的地表水彻底“拜拜”了,全村家家户户吃上了自来水。自来水,安全水。立业村的吃水问题由来已久,村民们家家用的小土井,十多米深的地表水缺乏过滤,浑浆浆,再加上村民不注重环保,旱厕和圈舍污水渗入回流。人们还发现,一些村民还莫名其妙地生病……立业村安装自来水一波三折。8年4月,于书记当选了。他当书选村书记后,笫一件事就是打井,让村民吃上自来水。大车小辆的,把区里的打井队请到村上来,一连打了10多个眼子,也沒找到出水点,无耐打马回营。可是,于书记心不甘,转年又从大庆请来的专业打井队,那阵仗更大,设备也先进,比区里的打井队好一百倍。一句广告词怎么说的,“关键看疗效”。大庆打井队一连住了3天,打了好几十个眼子,深的都打到18O多米,还是找不到岀水点,最后给岀的结论是:岩石层,无水。立业村打井的事就这样搁浅了。去年区有扶贫*策,于书记听说后,决定再试试。他跑扶贫办、规划局,跑水务局,打报告反映情况,四处游说,打井的事落地了。开工那天,立业村真算隆重:横幅、彩旗、秧歌队都派上了用场,还有村干部、*员代表和村民多人参加。首先由打井队长讲话。他说,头10年前就是我带队来咱们村打的井,由于当时技术不行没打成,耽误村民吃水了。现在打井用上了大数据、北斗、5G技术,确保打井一次成功,让村民吃上自来水。这次打井非常顺利,包括两个附属屯用了一个多月时间。井打在多米深的泉眼上,水旺、水质好、水甘甜。村民个笑扬了眉,清冽的自来水沁人心脾,还减免了村民的水费,村民纷纷感谢于书记。感谢他的辛苦,感谢他的执着,感谢他为民情怀……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庚子年初,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村*支部书记于孝波向镇*委、全体村民表态:无论有多大疫情,我们村*支部时时刻刻护佑村民生命安全,处处让村民感受到“安全感”。疫情来临,按照要求,共克时艰,迎接大考,打好抗疫斗争的阻击战。于书记首先对两委班了和村上*员提岀5点意见。一是两委班子和*员坚决贯彻落实上级*的安排和部署,不折不扣地贯彻,毫不走样地抓落实。二是带头遵守纪律,带头遵守规章制度,带头遵守法律,一切听从防疫指挥部的安排。三是做好宣传工作,做好村民的解释工作,做好群众思想工作,做好村民稳定工作。四是按照分工,包保到街和户,做到不出问题,不岀纰漏,不给上级*组织找麻烦。五是看住人管好门,不串门,不聚会,不打麻将,违者追责或进行法律制裁。他是“逆行者”,哪里最危险,哪里最艰苦,哪里最困难,哪里就有他的身影。这时,有一户从武汉打工归来的村民。于书记当即上报防疫指挥部,并和村医来到村民的家中。按照要求,对他和家属进行医学观察。于书记高度重视,成立专班按时消*,按时测体温,按时送菜和生活用品。经过14天的医学观察,村民体温正常,无医学症状,隔离被解除。村民握着于书记的手激动得泪流满面。抗疫初期,于书记的反映堪称神速。他一方面呼吁村民不外出,一方面迅速组织了防控小队,严把村口,设置路障,阻断通路。对卡点严防死守,24小时值守,进出一律不允许。在抗击疫情战斗中,让*旗飘扬。防疫最紧张的2个多月,于书记每天都要去各个卡点亲自驻守,每天都坚持跟着登记,确保不让村里出去一人,也不让外人进村。夜深了,他还奔波于东西卡点之间,给工作人员送给养,为他们打气鼓劲。临时卡点里,呵气成冰,于书记捎来木头柈子,生起篝火取暖,还买来暖宝给卡点的工作人员武装上。白天,他拖着病体,刚做完胆囊结石手术,还挨家挨户检查防疫工作,大到国家*策,小到酒精喷洒,事无巨细,面面俱到,无微不至。嗓子喊哑了,腿肚子走得浮肿了,蹲在地上挺一会儿……在主持消杀工作中,于书记深知抗疫物资的重要性。口罩、酒精、喷壶、喷枪等物资成了“紧俏货”。于书记多方筹措,还和区里的药店、生产厂家沟通联系,确保了全村的供应。他拎着酒精、口罩,挨个到村精准扶贫户家消杀,并把自费购买的口罩分发给大家。“于书记,你保重!”这是贫困户们由衷的心声!此外,他还了解到镇上的物资奇缺,自己出资0元,购买了个N95口罩、斤高浓度酒精,并全部捐给镇指挥部和村民。在疫情中,村民们主动向一线卡点工作人员捐水捐物,他们是:李春波、高春波、李兴才、唐永学、于孝富、井力、周胜*、李国臣、叶大波、李学文、刘和明……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初心为民记呼兰区大用镇立业村党支部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