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生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县城青年谈县城生活
TUhjnbcbe - 2024/3/28 4:31:00

关于县城,这两年有两篇特别火的文章,一篇是《隐藏在中国县城的万亿生意》,另一篇是九边的《县城里隐藏着另外一个中国》,两篇文章都写得特别的好,也写得特别的真实。但是其实都是生活在一线城市的人,带着俯瞰的视角观察县城中的人和事。县城人自己身在其中的视角又是另外一种感受,一般来说县城人自己的视角与感受并不重要,也很难有机会传达出去,一是县城的人民不可能有什么媒体话语权,也没有他们对外传播发声的渠道;另一方面,县城里的人们实际上也没几个闲的蛋疼的人去整理描述这种习以为常的生活片段,有这闲情,还不如打麻将、斗地主、钓钓鱼。

我自己属于混迹在4线城市及18线小县城的青年。县城人的生活到底怎样?

中国有个县城,从东到西,从南到北,许多类型的县城我在平时自己的旅程中都或多或少见识过一些。大体上分三类,1是产业十分发达的,财政养活自己还有盈余的,像江苏一带超级县城昆山、江阴之类,福建晋江,广东顺德、小榄等;2是有一定的产业,有一定自己的特色或者是有个别国家重点项目落地的,但财政不足以养活自己,需要靠财政转移的,如东南沿海地区大部分县区;3几乎没有像样的工业,工厂,主要靠财政转移,扶贫、旅游的一些县,西部或中部省份的一些县区。

就从县城的工作/赚钱机会、食、住、行谈谈我所认识的县城(衣,其实没有什么好说和值得说的地方)

一、工作/赚钱机会

除了上面所提的第一类县城,大部分的县城主要工作,或者说比较体面的工作主要还是“吃财政饭”的工作,和体制强相关的工作。包括政府公务员、事业单位、医疗卫生教育、几大银行、供电、通信国企,还有一大批附属于或者游离于这些主体的人员。比如,一个50万人左右的县城,教育系统可能5-6千人,医疗卫生2-3千人,各路人加起来可能去到3-5万,光工资支出估计每月2-3亿,一项要占到20多30亿,如果靠本地的税收、土地、非税等收入基本无法养活自己。在这样的收入盘子下,体制内的工作体面了,但实际上也基本没有大的发家致富的可能。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就是随着时代变迁,体制内的新人加入显然是无法跟上衰老的步伐,在县城很多体制内的机构,平均年龄超过50岁的情况非常普遍。从这个侧面观察,5年左右,可能出现大批量的编制需要补充。

除了体制内的工作机会,县城会有一定的特殊产业,这里会产生比较个别的企业家族,会带活一帮相关的小企业,包括一些材料供应、配套加工、广告包装等,这些行业的工作普遍会相对辛苦一些,收入比体制内的人平均数低一些,但是也不乏一些特别的高薪工种,但都是比较辛苦的技术活、体力活。除了制造业,那剩下的主要就是服务业。其实光从生活范式来说,大城市的模式,小城市基本也会慢慢复制。

随着手机的普及,城里和县里的生活娱乐模式越来越趋同,超市、电影院、咖啡奶茶店、唱k、沐足、特殊餐饮城里有的,县里基本都有,只是品牌是响一些的还是平民一些的。一般而言,一个10多万人口的县城,只能存活一个像样的综合体,多一个都会死。一个县城一般会有3-5个有一定规模、一定环境的酒店/饭店,旅游业好的地方酒店条件会比较好,旅游业一般的地方,像样的酒店也就几家选择。大多数这些服务行业的服务业,一个月的收入2-3千块钱。

随着城市化,越来越多的农村人为了子女教育,会竭尽所能在城里购买个安身之所,即使没法购买的,很多人也会在县城租个房间让老人或者闲暇妇女带小孩在县城的学校上学。这也造成有那么一段时间,县城里的学校跟不上需求,有些小学出现7-80人一班的情形。

在县城居住的人是千姿百态的。现在已经很少那种只种地农民,都会搭配不同的经济作物的种植,像辣椒、西瓜、花生等,有开养殖场养猪、养鸡鸭鹅,有本钱会自己养,收入高但是个人要面临很高的风险,没本钱的出场地给温氏之类的公司养,好处是风险低,坏处是收入低,基本等同于赚个体力活工资。

所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总的来说,靠水的人比靠山的收入会更好一些。比如靠海,出海打渔的收成比种地好,前些年还有国家的柴油补贴,有些人只要家里有渔船,稳赚一笔收入。还有靠海的人在养殖方面也有优势,比如养殖蚝yan、虾、贝壳之类的,年份好收入都是不错的。正因为如此,靠海的村落房子一般都会比靠山的房子要更好一些。

当然,县城里有一些属于“春江水暖鸭先知”少数人,这些人可能不属于掌握权力和资源,但是由于早期的一些信息优势或者个人天赋,也可以获取比较成功的人生,比如一些早期倒手土地的中介、承包果园或者海滩海岛的农民头、一些早年在好的位置建了商铺或出租屋的人、部分做对了特定行业的经销商、少量老字号饮食门店老板等等,五花八门的道道,我有同学靠生产环保水泥砖也同样取得不错的成功。一些类似于现代江湖人士,像地区的画家、书法家、雕刻家、算命的、作法的等等,这些人都属于县城里有一定的财富基础的人,生活也是过得相当滋润。

还有一群人平时在大城市上班,而老人小孩在县城,他们的主要消费也会有很大部分支出留在了县城。在大城市买不起房的人一般会在县城购置一套房子作为安家落脚点,在大城市有房子同样也会考虑在县城购置一套房子以便节假日回来有个安身之所。另外不同县城之间也有根据治安环境、教育环境、居住环境的原因,跨县区居住的人也同样存在不少;同时由于南方气候和环境的优越,房价低廉,我所在的县城也出现一批东北及西北人到当地购房,冬季过来这边生活的情况,这些人在一定程度上也给县城带来了一些额外的赚钱机会。

有时候也能碰到一些隐藏于市的大牛,这些人可能早期在大城市打拼,在如广州、深圳、东莞之类的城市已经完成了不少积累,有些人手里有很多资产,每个月都给他产生几十上百万的收入,但表面他就是县城里晨运、遛狗的大伯大妈。中国人骨子里都有落叶归根的传统,年纪大了回到自己地头安安静静生活。

二、饮食方面

饮食东西南北中,各地差异十分巨大,同一个市不同县区饮食风格都迥异,但是随着城乡一体,现代生活范式趋同,一些特别火的餐饮模式,其实在县城一点都会落伍,只是在种类方面和可选范围方面与大城市比会显得很单薄。例如,肯德基/麦当劳或者与之相似的美食快餐,县城10几年前已经有了,重庆火锅、潮汕牛肉火锅、pizza、湘菜馆、羊肉串烧烤等等基本形式都有,但你要说全国各地乃至全世界的特色都要有,县城确实没法满足,毕竟人口摆在那里,承载不起。

县城的饮食相对于大城市,它有几个非常明显的特点,一般当地一定会有几家当地人都比较认可的酒店或者饭店,县城里的大小喜事除了个别家庭还会采用上门厨师酒席,大部分人都会选择在这有限的几家酒店饭店摆喜酒,经济好的选规模档次高的,经济差的选一般的,总之像我们这种地方的酒席不管高低,最低菜式都有14-16大份。酒席的丰盛程度甚至远远超过珠三角地区。到了下半年,“好日子”多的时候,酒店会排期爆满,一档难求的情况。这些当地的酒店饭店除了各种类的海鲜,你也很难说出它到底有哪些拿手好菜,反正当地人都习惯了日常吃有限的款式,这些地方通常连标准的菜单都没有,也不出具。县城域内一般都会有几样最具代表性的小吃,每个乡镇可能有一到两样标签名片式的菜品。

相对于大的城市,如果不是追求特别新奇独特,或者所谓的米其林、评星之类的标准,吃对于县城人而言并不会觉得有什么问题。而且县城的饮食总的来说是便宜的,可选择的弹性非常大,几块钱一顿可以,几百块一顿也行。另外,外卖这种形式在县城与大城市也几乎没有任何差异,都能随时找到服务。

县城最大的优势在于,我们能挑选到非常非常天然,甚至可以是纯天然的食材。许多追求品质的人在日常的饮食甚至可以挑选出各种没有太多人工添加过的食材,比如大米可以找乡下直接买稻谷去米厂自己碾米,鸡鸭鹅可以交代乡下的人帮忙养殖,杜绝喂食玉米饲料(当然价格可能要高1-3倍),比如鱼,我们县城的人主要吃海里的鱼,而且是以天然捕捞的鱼为主,甚至连海里饲养的鱼,本地人都不太青睐,在内地可能很多人觉得请客吃饭上大鱼有面子,在我们本地吃鱼要挑小的,因为小的才是纯天然的。花生油可以直接在农民家里收购花生,自己榨取等等,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如竹笋、海螺、汤料用的药材在当地都能找到最原始最天然的,这些都是大城市不敢想象的。

三、住的方面

住对于我们这种南方县城来说,基本不存在什么大的问题,一般的县城原住民都会有自家的自建房,大多是89十年代建的,占地有大有小,但基本一幢下来23百,甚至一两千平方米的大有人在,县城的商品房年开始陆续兴起,从一开始的多一平,到现在也基本就3-5千不等,当然极个别的也有+,乃至过万的别墅,绝大多数人都可以找到安身之所,也肯定不存在像香港那么恶劣的住房模式,对于住惯了自建房的人,很难接受几十平方的水泥盒子。一个家庭只要还有正经的劳动力,建或买一个自己的住所在大多数人的能力范围。因此租房的市场其实不大,以自建房单间这种租赁市场为主,比较便宜3-元是大多数人的选择。而那些以单元房租赁的情况数量不多,价格方面和市区的价格差异不大。

也正是因为住的问题在县城是相对容易解决的问题,当大部分的家庭解决了住之后,小车自然也就变得普遍。住解决之后,在其他的消费方面就更容易放开手脚,所以说这些年“小镇青年”在某些消费领域成为社会消费主力军,从电影票房、奶茶、快消服装等,小镇青年在花钱消费方面可能一点都不会比城里的一些青年缩手缩脚。我听过广州的朋友,千万身家,买水果都需要掂量掂量。但在县城的水果摊,像雨后春笋一样冒出来,县城的水果价格并不会更便宜,甚至会更贵。但据我的观察,像榴莲这样的高价水果,在县城的消费已经是非常普遍。各种馆子、宵夜、早晚茶市,周末时间可能都会爆满。也就是说,解决了住的问题之后,人们的消费意愿普遍是比较强的。

四、行的方面

行,其实主要包含日常的通勤、经济活动/公务活动类的流动、流入/流出的旅游/旅行等方面的内容。首先是日常通勤,由于县城的日常通勤基本没有公共交通系统,几乎全部依赖居民自行解决,公共交通只有少数的村镇县班车,市县班车,个别的城际出租车,出远门基本就靠轨道交通或者大巴。县城内在没有滴滴的时候,基本靠三轮车或者摩托车,滴滴出现之后加上共享单车流行,县城城区内的通勤也变得十分方便。

大多数家庭都有了自己的小汽车,因此一家2-3台车的情况非常普遍,一些经济能力不够或者居住在老街巷道的人,日常通勤也主要依赖自己的摩托车或者助力车。县城的停车方面,除了个别道路会有停车限制,几乎所有路段都可以自由停车,所有停车场都是免费的,因此这块生活成本,要比大城市要明显节约。以前没意识到的一个问题,由于我们的县城大部分住宅属于自建房,自建房有一个明显的好处,各家自己拥有一块门前的巷道空间,因此很多家庭门前停车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事,既解决了停车问题,也节约费用,有些地方因为停车问题会造成很多矛盾,或者堵塞,在我们这样的城市反而很自然的就解决了。

经济活动/公务活动类的流动,对于经济状况一般的县城,这类流动绝大多数其实都是围绕着体制单位开展,经济类的外界交互算不上频繁的,全县工商注册数量所有类别加起来大体也就2-3万户,里面还有数不清的僵尸注册,真正可以算得上有限公司/股份公司类的活跃实体可能不到1千个,这样的经济主体基本上可以推测出经济活动的密度显然是非常稀疏的。县城里的政府单位主体或者其他体制内的机构,实际上手上也没多少资源分配权力,基本上是垂直的上级机构说啥干啥。县里面体制内的人基本上也主要面向市一级的人有工作上的交往,到省一级基本就少之又少了。

流入/流出的旅游/旅行,由于我所在的地方属于南方海边小县城,阳光沙滩海岸的资源非常丰富,因此每年夏天流入的旅行人员是比较多的,但是旅游这类产业受疫情的影响,从事这样行当的半数歇业状态,自由行这类游客到底能给地方带来多大的经济利益,从一些侧面的数据看,旅游对于地方财政有多少实质的帮助,如某个区属于旅游重镇,一个月税收大约不到万,但是人员支出费用可能要万。靠旅游是难以维持一个地方的开支的。

我自己经常有个疑问,是县城的人外出旅行多,还是大城市的人旅行多呢?没看到过相关数据是怎样的。大城市的人经济条件更好,小城市的人时间更闲暇。因此谁的出行比例会更高一些也难说,只有从同龄人的维度去比较可能才会有意义。从我身边很多年轻的群体观察,小城市的人更敢于花钱,因为地方小,所以更愿意花时间往外跑。当然这些都没有标准的参考意义,因为每个人生活圈子差异是巨大的,疫情也对旅行带来了根本性的改变。

写到这里,小结一下。我个人感觉,城市大有大的好,小也有小的趣,人生没有固定的格式,适合自己就好,谁也没必要鄙视谁,谁也不见得活得更高级,生命的质量因人而异。不管生活在大城市还是小城市,保持对世界的好奇心,保持与时俱进包容的心态,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精彩。

全文完,既然看到这里了,如果觉得不错,随手点个赞和“在看”吧。

如果转载本文,文末务必注明:“转自

1
查看完整版本: 县城青年谈县城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