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看看,这花生长得多好啊?间作的玉米棒子长得也不小。今年我们采用花生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每亩预计增收多元。”9月30日,高唐县金刚综合服务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赵金刚,站在示范田里高兴地说。
金刚合作社理事长赵金刚(中)与高唐县农业农村局农艺师么传训(右)等查看花生果实。
当天,花生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千亩方测产暨秸秆饲草化推进观摩会在高唐县清平镇召开。由山东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山东农学会和高唐县人民*府主办的这次会议,吸引了省内外众多专家、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和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前来参观。
花生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是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万书波带领花生栽培团队,从年起研究和推广应用的一种生产新模式。
该模式发挥作物边际效应和花生生物固氮双重优势,充分利用光热资源和改善土壤生态环境的自然功能,较好地解决了传统种植模式造成的土壤板结、地力下降、化肥农药使用量较多等问题,对缓解人畜争粮、实现稳粮增油、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专家测产,认真丈量验收面积。
专家测产,细数玉米果穗籽粒数。
来自中国农业科学院、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河北农业大学、山东农业大学、山东省种子管理总站等单位的专家,走进清平镇代官屯村,对金刚合作社管理的亩示范田,测产验收。这片示范田采用6行花生和3行玉米间作模式,平均亩产玉米籽粒.3公斤、花生荚果.0公斤,同时每亩收获玉米秸秆鲜重.5公斤、花生秧.2公斤。
高唐县农业农村局农艺师么传训多年参与指导高唐县各个乡镇示范推广,非常看好这种模式带来的经济效益。他说,采用这种模式,按照当前市场价格计算花生和玉米总收入,除去农资等生产成本投入,比单种玉米每亩增加收入大约-元。
测产专家组组长、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汤丰收评价说,花生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是一种适于机械化作业的粮油均衡增产生产模式。
采用这种模式,首先稳定了粮食产量,增加了油料产量,缓解了粮油争地的矛盾,有利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其次,通过禾本科作物玉米和豆科作物花生年际间交替轮作,充分花生根系的生物固氮优势和作物间生态互补效应,有利于增加农田生物多样性和培肥地力,有效减少化肥农药用量,生态效益明显。同时,“玉米基本不减产,花生算白捡”,增加了经济收益,又能调动种植户的积极性。
与会嘉宾和专家们现场观摩。
花生秧机械收获现场。
据了解,自年起,万书波研究员带领团队连续8年在高唐县进行花生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示范推广,目前已在种植模式、品种筛选、农机配套、节肥节药等多个方面取得了良好成效。
最近,团队在花生秧和玉米秸秆的混贮饲草化研究利用方面实现了新突破。在花生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下,每亩可收花生秧-公斤、玉米秸秆1-公斤,二者混贮,可调制为优质饲草2.4吨左右。经山东省农科院肉牛团队在曹县恒昌、阳信借箭牛场,开展混贮饲草养牛试验,结果表明:花生秧占比在20%-40%范围内,混贮饲草的品质均能达到优质饲草能量标准。
其中,花生秧占比30%左右时,饲喂肉牛的能量转化效率最高。采用花生秧和玉米秸秆混贮饲草饲喂肉牛,与全株青贮玉米饲草对比,肉牛每增重1公斤,成本降低0.5元。
生产上推广花生秧和玉米秸秆混贮饲草,替代全株青贮玉米,相当于每亩多收-公斤玉米籽粒。这样既能实现豆粕减量替代,又能增收粮食,真正缓解人畜争粮的矛盾。
花生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
自年起,玉米花生带状复合种植连续多年入选农业农村部主推技术,并在生产中大面积推广应用。
开幕式之后,与会嘉宾现场观摩了示范田,玉米茎穗兼收机械收获、花生机械收获和秸秆混贮裹包饲草化利用演示。
在观摩会现场,山东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杨武杰表示,希望全省各地因地制宜,做好花生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的引进落地、示范推广工作;研究团队加大一体化智能播种机、花生秧果兼收机的研发力度。
大众报业·农村大众记者陈建志通讯员高华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