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生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曾经种植的作物
TUhjnbcbe - 2024/2/18 17:27:00


  大麦


  系古老粮食品种,20世纪60年代前许家村年年种植,面积多于小麦。年种植小麦亩、大麦亩,面积相差不多。大麦耕作方法与小麦基本相同,秋播越冬,可适当晚播以避冻害,也可于二三月份春播。大麦品质不如小麦,但芒种就能成熟收获,早于小麦半月左右,是一年中最早接续春荒的救急新粮。每年夏初,家家户户都用新大麦制作炒面,即把大麦粒上锅炒熟后磨成面,装入瓦罐可以长时间保存食用。


  夏季大忙,炒面就是快餐食材,可以少加熟水调成主食,也可多加开水调成面汤,加糖少许即成香甜美食。年后小麦高产品种推广,大麦停止种植。


  ?子


  乾隆年版《诸城县志·方物考》对?子的评价是“易生易茂”“贫民赖之”。


  ?子耐涝、耐旱、耐瘠薄、耐盐碱,少有病虫为害,一般在清明播种,粗放栽培亩产可收公斤以上,条件好时可达到公斤以上。?秸绵软,含有糖分,是大牲畜的好饲草,集体化期间各生产队保持一定的?子种植面积,也是为了饲养牲口需要。?子生育期一般超过天,消耗地力较大。出米率仅40%左右,口感较差,不如小米、稷子等传统粮种。年后推广高产作物,?子种植面积锐减,年后许家村停止种植。


  高粱


  本地称高粱为蜀黍,相传古代为蜀地之黍。高粱适合盐碱涝洼地种植,有“铁秆庄稼”之称。春播在谷雨前后,也可在麦田收割后灭茬抢播。年后曾推广种植杂交高粱,亩产可达公斤以上。高粱米粒较粗,灾荒年景用作口粮,正常年景主要用作牲口饲料或造酒原料。高粱品种多样,秸秆俗名秫秸,农家应用广泛。最常见的品种俗称“秦始皇”,秸秆挺直,是盖屋勒笆的好材料。“席蜀黍”秸秆专用于编织炕席和捆扎。“长莛子”高粱全身有用,米粒为黏性,可做黏糕、包粽子,秸秆用于搭棚插架、围园编帐,长莛子(茎部)用于钉盖垫,脱粒后的高粱穗用来扎扫地笤帚。随着玉米产量大幅增加,以及各种新型材料的推广应用,年后许家村很少种植高粱。


  黍子、稷子


  黍、稷都是古老粮食品种,耐旱、耐瘠、耐盐碱,曾是本地重要粮食作物。


  两者同为稷种,区别在于“黏者为黍,弗黏者为稷”;黍子以侧穗为主,稷子以散穗为主。两者均在5月上中旬春播或6月底前夏播,生长期为80—90天,利于及早腾茬种麦、栽白菜,也可与大麦、大豆形成二年三作。


  黍子经脱壳加工成为*米,*米粽子是本地美食。*米面黏糕是过年家家必备的特色面食。黍米还是从前农家自酿*酒的原料。稷子面曾经用来制作主食,后来种植减少,主要用于春节大锅蒸制发糕,俗称蒸“米面”。


  黍子穗形柔顺美观,脱粒后可加工成扫炕、扫面笤帚。新中国成立后,许家村黍、稷种植面积保留很少,年后停止种植。


  水稻


  从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山东省为增加粮食产量,曾3次发动旱田改水田,时称“稻改”。许家村从年开始,在村东盐碱地和河南涝洼地开辟水田,栽种水稻多达余亩,接近全村耕地面积的1/3。水稻亩产量达到公斤,高于当时小麦产量。那些年,大米成为村民家常饭。


  大米好吃稻难栽。水稻一年一作,清明前撒种育苗,5月初移栽,10月收获,种植技术和田间管理要求高于旱田,特别是插稻秧是很累人的农活。稻方充满泥水,无法蹲下,男女劳力只能赤脚挽裤下田,90度大弯腰,一手拿稻苗,一手按每撮6—8株分苗,倒退着插秧。一天弯腰干十几个小时,人人累得头晕眼花、腰酸背痛。每个生产队亩稻田,干半月左右才能把秧苗插完。


  那时的小学每年都放麦收假、秋收假各两周,课外作业很少,每到放假、星期天,生产队长都要安排村里三年级以上学生下地干活,各家也乐意让孩子帮大人挣工分。农忙时节,学生们早晨上课前、下午放学后,也到地里干活。像插稻秧、拔稻田草这样的活,学生们是主力。


  由于水源减少、化肥紧缺等多种原因,年后许家村水稻种植面积减少。剩余稻田年划小分到户,因为嫌栽稻、管理麻烦,各家改为旱田,年水稻种植完全停止。


  地瓜


  又称甘薯、白薯、红薯,清乾隆十五年(年)传入山东。


  乾隆年间《诸城县志》把它归入瓜类记载:“近又有白薯来自闽粤,从前所无,今亦为土产也。”地瓜易栽培、产量高,很快传播种植。新中国成立后,地瓜品种、育苗栽培及冬储技术不断改进,栽植面积扩大,成为高产粮食作物,许家村北岭和沙壤洼地基本都栽地瓜。20世纪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家家户户主要靠地瓜养活,遭遇灾年地瓜秧也用来充当饭菜。年后,小麦、玉米产量大幅增加,地瓜栽种面积迅速减少,年后有零星栽种。


  蓑衣草、油草


  临沂一带称蓑衣草为马?,籽粒比?子小,许家村俗称“草种子”。籽粒磨面食用,叶片用来结蓑衣。油草在传统油坊榨油时用于包裹豆粕、花生粕,也用于编结蓑衣。年后蓑衣被雨衣取代,这两种植物在村域消失。来源:大众日报

来源: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

1
查看完整版本: 曾经种植的作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