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棚*瓜种植,可以避免低温天气对*瓜种植的影响,既可以满足市场供应需求,又可以提高*瓜种植质量和产量,给种植户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既要保障大棚*瓜种植技术的科学性、合理性,又要做好科学、严格的种植管理,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发挥出大棚种植的优势,促进*瓜种植技术的发展。
1温室
1.1品种优选
种植*瓜时,首先需依据具体的种植区域条件来选择*瓜品种,倾向于选择具有更强的抗病害和抗逆性特征的种子类型[1],这样才能够有效提高温室大棚的种植效果。
1.2幼苗嫁接与培育
在正式开展*瓜种植前,需先将接穗的种子实施温烫处理,之后再实施催芽和播种。通常需将种子放在营养较为丰富的土壤中,并置于温水当中浸泡,此后放到木箱当中。完成温室大棚的构建后再实施嫁接,此后使用草席或幕布等进行遮盖,达到避光的效果。完成上述工序后便可处理幼苗,在嫁接幼苗的位置喷施乙烯利等药物来增加雌花的数量,以此来提高*瓜的产量。当嫁接的苗木生长到三叶一心后,便可进行移苗,在此期间还需侧重对大棚的温度进行科学控制。如白天的温度可低于30℃,晚间温度需低于18℃。在幼苗定植前一周,需将大棚的温度控制在7℃~8℃,这样便可为幼苗的嫁接提供理想的环境条件。
1.3栽种定植
在实施*瓜定植期间,需先在大棚地间进行操作,基于地面温度提高的前提,需提前一个月做好施肥和松土等工作。此后可添加磷酸二胺等肥料来保证土壤具有更高的肥力,以此为*瓜的生长提供必要的条件。在针对土壤进行优化处理时,深度需达到15cm,温度控制在12℃左右,且松软度适中,这样便可为后续的定植操作提供保障。在最终定植期间,种植人员也需科学控制种植的密度,通常为株/亩~株/亩,后续便可设置地膜,在大棚周围用草席遮光。
1.4做好温度与水肥控制
在*瓜的生长期内,对昼夜的温差也有一定的要求,因此在实施大棚种植期间,还需对棚内的温度进行科学控制,通常大棚在白天的温度需在25℃~30℃,夜晚温度需在13℃~18℃。对大棚的温度进行合理控制,可有效提升植株的生长效果,同时还可避免*瓜发生落花生果的情况。在完成定苗后,还需同步实施氮肥,此后对瓜田进行灌溉,保证*瓜的成活率和出苗量。进入*瓜收获环节,种植者也需对灌溉量进行科学控制,同时做好排水和防涝工作,以此来保证*瓜的种植质量和数量,提升总体的种植效益。
1.5定植前准备
在实施定植前,需先完成施肥和起垄等工序,在每亩施加有机物质含量高于45%的肥料kg、磷酸二铵15kg~20kg等物质。将肥料和土壤充分融合,施加基肥后再按照南北的方向作垄[2]。
1.6定植
在实施定植时,倾向于选择晴朗的天气实施,并将土壤的温度控制在12℃上下。在此期间,依据不同地域的种植习惯来设置幼苗的行距,通常行距设置为50cm~60cm、株距为27cm~33cm较为适宜,这样便可保证*瓜的定植量可达株/亩~株/亩。
2温室大棚*瓜病虫害及防治措施
2.1黑腐病
黑腐病在*瓜种植期间较为普遍。一旦*瓜感染该种病害后,便可明显看到叶片出现淡褐色等病斑,同时蔓上出现菱形的病斑,并渗出透明胶状的液体。如果种植者并未及时对黑腐病进行有效控制,便会导致*瓜的藤蔓出现大面积的腐烂。导致*瓜发生上述病变的原因较多,其病原可依附于土壤或棚架过冬。在对该类病害进行防治期间,需及时处理感染的病株,通常可对其进行深埋来减小病害的感染概率。
2.2猝倒病
猝倒病在*瓜生长期间也较为普遍,多发生在幼苗生长期内。一旦幼苗感染上述病害,便会在根茎位置受创,导致秧苗的确定性不足,降低*瓜的成活率,因此猝倒病也是影响*瓜产量的重要因素。在对其进行防治期间,通常可使用无菌杀*剂来处理。可选择80%大生M-45联用50%多菌灵等药剂,按照相应的比例稀释后对*瓜进行喷洒,这样便可有效控制病菌对*瓜生长造成的负面影响。
2.3白粉病
白粉病通常会对*瓜的叶片和茎的位置造成一定的损害。在感染病害初期,叶片上会出现大面积的白斑,在植株的病害逐步严重后,白斑的数量也会随之提高,最终*瓜的叶子便犹如被白色霉状物包裹一般。通常对其采取的防治措施:将浓度为20%的粉锈宁乳液进行稀释处理,连续喷洒3次~4次后,每隔7d喷洒一次,从而达到良好的防治效果[3]。
2.4蚜虫
*瓜在生长期间还会受到蚜虫的侵袭。在初步发生虫害时,可先将受到蚜虫侵袭的叶片进行全面的摘除。具体可采取下述方法进行处理:第一,对叶片进行修整,为其提供必要的空气和阳光条件;第二,在蚜虫的孵化阶段,可使用1.2%的烟·参碱乳油稀释后均匀喷洒在叶片表面;第三,针对植株的根部使用呋喃丹颗粒剂,或者针对叶片喷洒稀释的洗衣粉液体,从而有效控制蚜虫的蔓延。
2.5红蜘蛛
针对红蜘蛛可使用73%的克螨特,将其稀释后喷洒到叶面上,需保证喷洒的均匀性,保证所有叶片均能够获得药剂的喷洒,同时还需清除枯萎的叶子,从而全面消除虫害。
3大棚*瓜种植管理
3.1播种和苗期管理
在实施播种期间,可先播撒干种子,也可将其浸泡后再实施播种,经过种衣剂处理的种子需要采取干播的方式。如果在夏季,温度较高,能够有效促进种子的生长,因此可实施干种播种。如果气候温度较低,可先实施浸种和催芽,保证种子的发芽率达到理想水平。如果在冬季实施*瓜的反季栽培,由于冬季的温度偏低,需在早上将大棚温度控制在10℃~12℃为宜,晴天的温度控制在21℃左右,晚上温度维持在17℃左右。种植者需注意保持*瓜生长环境温度的稳定性,不能持续高温或者低温,这样才能保证*瓜具有更强的抗寒能力,全面优化*瓜的质量和产量。
3.2定植后管理
3.2.1注意风害
在实施定植期间,由于大棚膜刚完成覆盖,因此其稳定性不足,如果遇到大风天气,便容易被吹破。因此种植人员需在刚完成大棚覆盖时,随时安排人员看守,或者利用信息化手段进行实时的监控,提高对风害防治的重视程度,避免*瓜生长受到影响。
3.2.2防寒保温
秧苗从温室移植到大棚后,需注意大棚内的温度,尤其是夜间温度和地表温度均略低,同时秧苗刚刚完成定植,还处于缓苗阶段,因此其抵抗低温的能力较弱。种植人员需在每天17点左右,使用草甸将大棚围住,这样便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大棚内的温度。如果遇到气温骤降的天气,还需提前对大棚进行包围处理,避免秧苗受凉。如果具备条件,还可设置小拱棚或者采取双层覆盖的方式。在夜间,种植人员需配置专人看护秧苗,如果大棚内的温度达到3℃~4℃,便需进行升温处理;如果大棚外的温度低于-5℃,则需及时采取防寒措施,如在大棚内生火;如果大棚内温度能够达到8℃左右,则秧苗便不会发生冻害。一旦秧苗发生轻微的冻害情况,则需在日出前对秧苗进行遮挡,避免阳光照射。
3.2.3严防高温
完成定植工序后,秧苗便进入缓苗阶段。此时其根系功能还未发展成熟,自身的吸收能力也较弱,如果遇到高温天气,地表的茎叶发生脱水,而地下水又无法提供必要的水分支持,便会导致秧苗在短期内大面积死亡。对此,如果大棚的温度超过30℃,则种植人员便需将大棚两侧的大门敞开,尽量加大通风量来降低温度。如果温度仍无明显的变化,便需开放侧风,保证秧苗不会受到高温的影响而降低生长的品质。
3.2.4中耕保墒,严控水分
在秧苗完成定植的2d~3d后,需完成中耕保墒工作,耕入深度需高于10cm,同时锄动土方的表面。需尽量将畦内锄细,这样便可全面接收到日光的照射,提高土壤的温度,促进秧苗的新根快速生长。需科学实施定植和灌水处理,细化中耕。如果发生缺水的情况,则需适当提供必要的水分,完成灌溉后再及时实施中耕。
3.3结瓜期管理
3.3.1温度管理
在*瓜的定植到采收期间,遇到大风天气便会导致棚内的气温下降。种植人员需侧重开展科学的保温工作,重点做好夜晚的保温工作。从腰瓜到顶瓜的收获阶段,地面温度缓步上升,且高温持续时间较长,此时管理工作的重点便是降温。在结果时期,需在早晚保持大量的通风,以放肩风和顶风为主。实施放风工作时需注意:第一,严禁放底风,这样便可避免秧苗的根部受到冻害,可在大棚周围使用1m左右的塑料提高大棚内的温度;第二,保证大棚内具有充足的二氧化碳,上午十点后进行放风,定期补充二氧化碳,让秧苗能够充分实现光合作用;第三,避免大棚内的湿度过高。完成灌溉后便需及时进行放风处理,以此减小棚内的湿度。
3.3.2适期采收
采瓜要适时,依据瓜的生长情况,在瓜条顶端开始由尖变圆的时候,就是最佳的采收时期。如果采收过早,即使*瓜看上去比较嫩,但是产量低、汁液少、缺少风味;如果采收晚,皮厚硬且坠秧,质量差,还会妨碍其瓜的生长。在实施采收工作前,如果瓜秧处于快速生长阶段,为保证不出现瓜坠秧的情况,便需进行合理的嫩收。到采收盛期,植株更为茂盛,便可实施相应的采摘。进入采收的后期,植株衰老,此时便可依据瓜条的数量进行采收。针对瓜条数量多且形成接班瓜的情况,需早收,相反便需适当推迟采收的时间。
4结语
要确保大棚*瓜种植的过程中的技术科学性,同时做好病虫害防治与种植管理,这样才能够在保障*瓜种植产量的同时,充分发挥出大棚种植的优势,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