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我们的作业该如何设计?
作业是学生巩固、运用知识和训练技能的重要途径,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和进行字、词、句、篇训练的任务,要通过一定的作业训练才能完成。在目前“减负”的形势下,如何做到既减轻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又保证语言文字的训练到位呢?我认为必须在改革作业的形式上下功夫,着眼于精心设计作业形式,提高作业质量。下面就个人的教学实践谈谈作业形式的设计。
一、作业形式要讲究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趣味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做作业的积极性,而且做作业时可以加深对大脑皮层的刺激,使其印象特别深刻。尤其是低年级学生,他们做作业的积极性往往源于兴趣。因此,作业形式的设计应根据学生年龄特征讲究趣味性,以趣味性激发学生做作业的积极性。例如,朗读课文是学生理解、记忆课文内容和培养口头能力的有效手段,但一般布置学生读书,他们总是心不在焉,虽读了几遍,对课文的语句仍读得不通顺,对课文的内容也一知半解,收效甚微。如果能利用学生感兴趣的如绘画等手段促进学生读书,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如,为使学生正确朗读《看月食》,并理解这篇课文的内容,我要求学生边读课文,边用简笔画将月食过程中月亮变化的形状画下来,看谁画得既准确又好看。这个要求大大增强了学生读书的兴趣。我在检查作业时,发现学生都能用自己喜爱的绘画手段将月食过程中月亮的变化“像被什么咬去了一块”、“像小船”、“像镰刀”、“像眉毛”、“像弯弯的细钩”的形状一一画出来,同时也将课文一字一句地读正确、读流利,有的甚至达到了能把课文背下来的程度。因此,在设计作业时,只要善于利用各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手段,调动学生做作业的积极性,就能收到理想的效果。
二、作业形式要增强实效性
所谓实效性是指作业的设计要讲求实效,使作业真正成为学生复习、巩固知识的有效手段。因此,在进行作业设计时就要精心研究,选用花费时间最少而效果显著的作业形式。如学生对《种子发芽》这篇课文的同音字“伴”、“扮”和音近字“泉”、“裙”很容易混淆,即使抄写几遍,也难以区别。但如果采用比一比、再组成词语的方法就很容易奏效。不过,任何一种方法都不是绝对的,有些字如“的”、“地”、“得”、“做”、“作”等采用选词填空,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运用词语的形式,其效果就胜于比较、组词了。
又如《发新书》里面有两个词语“顺序”和“迅速”,由于顺”和“迅”、“序”和“速”不但韵母相同,而且声母相近,因此学生很容易会把它们混淆起来。为了让学生能清楚地把它们区分开来,我便先让学生理解这两个词语的意思:“顺序”是顺着次序,“迅速”是指速度快,然后让学生分别用这两个词语口头造句。造句时首先让学生在四人小组中说,互相判断对错,再由组长汇报训练情况,最后由老师抽查各组的训练效果。由于训练到位,说错了能得到及时纠正,学生们都能把这两个词语的读音和用法区别开来,以后在运用中再也没发生张冠李戴的现象。
三、作业形式要增加操作性
目前,作业的形式总是离不开纸和笔,不是抄就是写,学生往往觉得枯燥无味,对于活泼好动的低年级学生来说,更是提不起学习的劲头。如果能设计一些和课文内容有关,又能让学生动手操作的作业,就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种子发芽》这篇课文,虽然是用拟人手法写的,读起来亲切、自然,但对于种子发芽的过程和需要的条件,学生还是难以理解。因此,在教这篇课文的前一星期,我就布置学生每人把几粒种子(豆或花生)种在盛有泥土的盆子里,每天浇水和注意观察种子的变化,并且将观察到的情况记录下来。到讲授这篇课文时,叫学生都把自己的“杰作”带回校,讲读课文时注意把课文内容和学生培育种子的经验结合起来讲。由于文中所讲的内容学生已经接触或经历过,所以他们学起来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听课的热情特别高涨,对文中种子发芽的抽象过程理解得比较深刻。
又如讲《望远镜的发明》这一课时,对于望远镜制作的过程和望远镜的作用,无论老师怎样大费唇舌,讲到口干舌燥,学生还是听得糊里糊涂,似懂非懂。叫学生在文中找有关的句子,他们虽然找得又快又准,但一合上课本,很多学生对文中的内容却忘得一干二净。针对以上情况,我布置作业时,要求学生每人找凸玻璃片(老花镜片)和凹玻璃片(近视镜片)各一块及空管子一个,然后把两块玻璃片分别裝在空管子的两端,自制成“望远镜”,并用它来观察远处的景物有什么变化。第二天我检查作业时,发现每个学生都能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由于这个过程是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的,对望远镜有了感性认识,所以印象特别深刻。被提问的学生都能流利地讲出望远镜制作的过程和望远镜能将远景移近、放大的作用。
因此,根据教材内容的需要,适当设计一些让学生动手操作的作业,既可调节单调的抄写作业形式,提高学生做作业的积极性又能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尤其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四、作业形式要力求综合性
当前作业布置普遍存在着重书面、轻口头,作业形式单调、内容简单重复等弊端,既使学生感到乏味又增加了作业量。假若在进行作业设计时把多项训练功能集于一题,顾及到听、说、读、写各个方面,就能收到一举多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教《童话家安徒生》这篇课文时,文中说安徒生写的故事很多,虽然只列举了三个故事的名字,但这已经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他们纷纷追问安徒生写的童话故事内容是怎样的。
于是,我布置了一道作业:要求学生搜集安徒生的童话故事,并选择自已最喜爱的一个练讲,过几天在班里开“安徒生童话故事会”。结果,同学们的准备功夫做得都很充足,课堂上个个争先“表演”,就连个别平时沉默寡言的学生也积极举手,上台表演的同学都能绘声绘色地将自己最喜爱的故事讲述出来。通过搜集资料讲故事这种作业形式,既培养了学生的阅读、理解、听、说和自学等多方面的能力,还能使学生通过多阅读安徒生的童话故事,从而对作者的写作动机有进一步的了解,有助于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可谓一石几鸟。
当前提倡素质教育,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这对我们教学过程的几个环节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我们要努力实践,探索、设计出更多的能激发学生兴趣的、高效能的作业形式,使作业成为学生愉快地掌握知识、训练技能的有效手段,将“减负”工作落到实处,并收到量减而质不减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