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美食火遍地球村,一说到四川美食,就绕不过都江堰与青城山。或许有人会表示不解:一座水利工程和一座山,跟舌尖与味蕾有何关系?
众所周知,两千多年前,蜀郡守李冰率众修建了举世无双的水利工程都江堰,都江堰不仅造就了天府之国,而且成了繁衍巴蜀文明最重要的原动力,同时在两千多年历史长河里不断丰满着天府文化。川戏、川茶、川酒等应运而生,尤对川菜贡献巨大。
而青城山,这座在川人心中幽了数千年的山,因为一个叫张陵的人的到来,开始出现了由内到外的变化。在青城山,美食也被赐予了道的思想与内涵,上升为一种高妙的哲学、一种隐逸的美学和一种味觉的文化。
最高妙、最飘逸、最神秘的道之思想,融入最平凡、最生动、最鲜活的日常生活中,就有了青城山的5种美食味道。今天,小编就带你去探寻你所不知道的青城山味道!
白果的魅力
在青城山的诸多美食里,不得不提到道家饮食,道家推崇养生,而食养是其重要的灵*。延续上千年的道家长生宴把道家的美食理念演绎得淋漓尽致。白果炖鸡是青城山道家食谱里最有名的美食。
白果炖鸡很讲究,最好的材质是天师洞前那棵,传说张陵手植的近两千岁的银杏树上的白果,鸡是山上林间啄食野草昆虫的土鸡,慢火炖5至6小时。
青城山道家烹制白果炖鸡,有几个小小的诀窍,把鸡肉进行处理,鸡油和鸡身分离,这样炖出的汤更清澈;把剥好的白果,在加热的锅内干炒一下,色艳易烂;水一次性加够。这样做出来的白果炖鸡不仅芬芳扑鼻,而且有道的气息。
豆花的江湖
青城山的豆花因水质和材质的诸多原因,别有一番滋味。每遇客人,最高的礼遇就是主人家推一锅豆花待客。
俗话说,杀牛都等得,就等不得推豆花。这说的是要磨出一锅嫩闪闪的青城豆花,既费时间又费功夫。民俗学者杨济中先生曾经分享过青城山豆花的制作技艺。首先要选用上等大白毛*豆,在温水中浸泡大半天,个个泡得胀鼓鼓后,再用都江堰特产的青石手磨,一勺一勺地手磨制豆浆。
待豆浆煮沸、散泡、用麻布口袋滤渣后,再将滤过渣的豆浆加微火,把捣成粉末的石膏浸泡过的水,取适量倒在豆浆里,细心观察,让它进行恰到好处的化学反应后,嫩闪闪地青城豆花就有了雏形。
这还不算,细心的主人还要加温火,让豆花与水分离,再在豆花上盖上细沙布,上面放上竹编筲箕,轻轻按压,然后用菜刀划成方块以便碗盛,这样一锅嫩闪闪、白花花、香喷喷的豆花才算做出来了。
有了一锅豆花,才做了事情的一半,妙方还在后面——制辣椒蘸碟。这是相当考手艺的,青城豆花味道的好坏,蘸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上等的二荆条辣椒,在锅里用微火烘烤时,加少许上等菜油,等菜油浸入二荆条辣椒并酥脆后,用石臼舂细,再将上等菜油煎熟,冷至八分,将细辣椒面倒入油内,片刻之后,把熟油辣椒盛入碟内,放入盐巴、豆油、花椒、味精、香菜、葱花、蘸碟就兑好了。
资深吃货们都说,只有蘸着这样的佐料吃青城豆花,才会品出它独特的乡野味以及淳厚的川西风味。
泡菜的奇迹
青城山有一道看似不能等大雅之堂,实则名声很大的小菜——青城泡菜。作为“青城四绝”之一,因其味甜、香脆、口爽而美名远播,至今仍是本地市民和外地食客喜爱的佐酒和下饭佳肴。
青城泡菜的历史也相当悠久,据说是由范长生无意间发明的。其弟子范伦发扬光大的。用红皮萝卜泡成“红参菜”;用鲜绿豆泡成“绿珍珠”;用鲜笋肉泡成“白莲台”。这些不起眼的小东西瞬间组合成了大美食。
据说李雄在成都称帝后,御驾亲临长生观,范伦就用红皮萝卜、绿豆、鲜笋等制作了九道泡菜招待皇上。李雄吃完青城泡菜后,非常高兴,封青城九道泡菜为“国菜”,“青城泡菜”从此名扬华夏。
药材的芬芳
唐贞观七年(公元年),药王孙思邈来到青城山,在天贞观(今玉清宫)作挂单道士,忙则著书立说,闲则悬壶济世。后来孙思邈发现了川芎,并指导农民实现了川芎从野生到家种的驯化,从此川芎遂成为都江堰名气最大的药材。
随之而来的,就是饮誉川西的川芎肘子,而传说川芎肘子的发明者就是大诗人苏东坡。
一千多年前,宋代诗人张俞隐居青城山时,好友苏东坡前来拜望,小住了几日。热爱美食的他利用张俞夫妇外出之际,溜下山去打“牙祭”。在半山腰的一个小店,苏东坡看见店主正在夹肘子上的毛,随口用诗点了一道菜:“撑蹄猪儿皱额方,脚软后腿溜溜光。庖丁解得两节去,葱花漫山满屋香。”
这位店家在青城山开店多年很快就猜出了苏东坡点的菜。店主老母从内厨端了一个砂锅出来,砂锅里冒出的热气浓郁,微辛中杂着甘甜,草味中含着芬芳。苏东坡感到一阵清爽,忙问:“这是什么味?如此好闻!”店主介绍道:“这是清炖的川芎,具有通气补脾养神之功效,青城山雾浓湿重,山里人多有风湿,吃了川芎就没有事了。”
苏东坡一听,大为欢喜,但是又一想,要是把肘子和川芎同锅来炖,味道岂不更好。他把想法一说,店家拍手称妙,遂在苏东坡点的肘子里加放了川芎。炖好后,汤呈微褐色,香飘五里,肉中含辛甘、汤中溶芳香,苏东坡吃了川芎肘子,连连叫好。于是,一道名菜就这样传了下来,至今仍是都江堰民间佳肴和各大宾馆饭店的招牌菜。
烟熏的滋味
说起做腊肉,各地都有绝招,而青城山老腊肉,毫无疑问,是这座山赠于我们的人间美味。只要走进任何一户农家,都能看见灶台上悬挂的红亮亮的老腊肉,让人垂涎欲滴。
要做好吃的腊肉,就离不开原生态的好猪肉。青城山的农户们给猪儿喂的是豆浆稀饭、鲜猪草煮熟加米糠。其它地方一头猪养两三个月,而青城山的猪至少喂一年才屠宰。
猪儿宰杀后,用泉水洗净,精盐花椒陶缸腌透滴干,放在柴灶上烧青杠柴、杉木柴、香椿柴、柏枝、花生壳、核桃壳慢慢熏,熏*、熏黑,短则半月,长则要熏上个三五月,成为名副其实的“老”腊肉。
煮老腊肉时,一般先用淘米水洗,再用山泉水清,入锅中煮,不到20分钟,屋里便肉香四溢了。捞起来晾一晾后,用刀切成薄薄的半透明的肉片。
别看哪些红亮亮的青城山老腊肉有点肥,但是它肥而不腻,吃进嘴里满口溢香,回味悠长,叫人无法停筷。
小编按:去了那么多次青城山,你对这座山的5种味道都了解吗?文据王国平,有删改;图据向力民、刘杰、何勃、金刚等老师,部分据网络;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编辑:代阳、龙再兴、*小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