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生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7法华经讲记了尘恭诵
TUhjnbcbe - 2021/12/27 17:37:00
皮肤科医生程少为 http://m.39.net/pf/a_8231855.html

罗睺罗

译作「覆障」,因为他六年在母胎中,为胎所覆,佛陀讲了这个因缘。

往昔有一国王,婆罗门种,名人天王。生有二子,长子名日,次子名月。父王命终之后,大王子把王位交付二王子便出家修道,所有眷属也都相随出家。大王子出家后,持戒精严,勤苦修行,为人称赞。日仙人先有誓言:若非他人布施,不得自取乃至一口水、一枚杨枝。一日日仙人于病中,未经他施,自取地上药草而食,便觉违背誓言,在王城中遇到月王便要求治罪惩罚。尽管月王再三申明无罪,但日仙人坚持要求,随后在月王的园苑中关了六日。彼时的日仙人就是释迦牟尼,月王就是罗睺罗。那耶输陀罗又为何怀孕六年呢?

往昔无量世有一牧牛场,牛场主人有一女。有一天,母女二人到牧牛场取乳,装满大小两器。大器女儿担负,小器母亲担负。行到中路,母亲对女儿说:「此处危险,快走。」时彼女因负大器,心中不满:此器既大又重,何能快走?母亲催促再三,女儿起了瞋恚心,就说:「你暂且担负大小二器,我要便溺。」于是母亲便两手持取大小二器而行。女儿空手跟在后面慢慢走,令母兼负重器行走六里。彼女即是耶输陀罗,由此业报,今生得怀胎六年之报。

回头来看,这六年正好是释迦牟尼离开王宫的六年。佛是在耶输陀罗刚刚怀上罗睺罗的时候,连夜逃出王宫而出家。这个时候满朝文武风言风语来了,「这就肯定是个大佛爷,释迦牟尼在娘胎里不过呆了14个月,他一呆就是6年!」这话中有话呀!丈夫离家六年,老婆再生儿子,这什么意思?她虽然明白,可浑身是嘴讲不清呐!干脆一不做二不休,向国王发誓,生起一堆柴火要跳进去,说,「如果这个儿子不是释迦牟尼佛的,我与儿子一同葬身火海;如果是,请老天爷开眼。」火生起来以后,奇迹出现:一朵金莲华把母子托出火海,大火变成清凉池。所以在戒定真香赞里有一句:昔日耶输,免难消灾障。

罗睺罗在十大弟子中是「密行第一」。佛是激将法,讲它秘密就已经不是秘密了。他就是《妙法莲华经》第一,就是「如是我闻」第一。他明白这个道理,当下成佛。佛以自己的儿子做证明,「如来藏心地法门」一步登天,不历修证。

当然他在刚刚剃度的时候,也很调皮捣蛋,利用自己的身份来戏弄比丘。人家来找佛,当佛陀在竹林精舍的时候,他就说在耆阇崛山;佛陀在耆阇崛山的时候,他就说在竹林精舍……因为这两地约有两里多的路程,罗睺罗开玩笑会使大家徒劳往返,结果仍然是拜见不到佛陀。所以人家向佛告状。

佛为了教化他,有一次从外面回来:「罗睺罗,我要洗脚,拿个脚盆来。」罗睺罗恭恭敬敬打水来给佛洗脚。水打来,佛把脚盆翻过来底朝天,他问佛:「佛啊!这样我怎么装水啊?」佛讲:「罗睺罗,法在你的心中,就像刚刚盆子里的水,只有那么一些些而已;现在因为说谎的习惯,你心中的善法就像泼撒出去的水,丝毫不剩半点!你玩笑戏弄人,就像倾斜的水盆,人们将不再信任你,并且也会轻视你。最后你会像倒盖的盆子,连自己的善根也泯没,再也装不进任何一滴的法水!」

罗睺罗当下开智慧,跪下来忏悔。

罗睺罗有一天去听佛说法,等到*昏回到自己房间的时候,有个管理宿舍的比丘就将他的房间让给挂单的比丘住,那个比丘便将罗睺罗的衣钵放到外面,自己则安住在里面了。在僧团里,沙弥是要敬重比丘的,还有佛陀忍辱教示,使他不敢前去问那位比丘为什么要住他的房间。

他痴痴地站在门外,感到进退两难。当时又下起大雨来,罗睺罗没有去处可以躲藏,就进入厕所,并打坐,努力想着佛的教诲:无论在什么艰难困苦的环境里,无论遭受什么麻烦挫折,都不要起怨*的心。这时,外面的雨越下越大,低的地方都被水淹没了,藏在附近洞里的黑蛇,因被水淹而爬出洞来,渐渐地游到厕所里来了。

佛以天眼察知到罗睺罗的危险,即刻走到厕所。佛先咳嗽一声,里面也咳嗽一声,佛陀问道:「里面是什么人?」「是罗睺罗!」「出来!我要跟你讲话!」罗睺罗想不到是佛陀的声音,赶快从厕所中出来,不知不觉就拥抱住佛陀,双目滔滔流泪。

讲到这里,与罗睺罗比一比,我们的我执破除了没有啊?甚至老师教诲、同修劝导,竟还反目相待、恶口相还!你想不想成就?你怕不怕因果报应?诸佛菩萨就是示现这个相,你既然进到佛门就是想成就,不是来搞世间恩恩怨怨。跟大家讲,没有恩恩怨怨、没有是非好坏,只看你能不能抓住当下,跟自己的烦恼习气画一个句号。大乘佛法不怕念起,就怕觉迟。

须菩提

翻译成汉语叫「空生」,或者「善吉」。一个礼拜之内三易其名,这很有意思。须菩提一出生,家里的百万财产不翼而飞,所以他父亲很烦恼——这下生了个灾星,他一生下来,家里就一贫如洗,所以给他起名叫「空生」。但生下来了又不能把他害死,所以请人给他相命,一个、两个、三个……都讲这个小孩子是大富大贵之相啊!所以老头子没有办法,就把烦恼的名字改成「善吉」,看这个名字能不能得到加持。好!几天以后,所有的财产失而复得,莫名其妙全部出现了,老头子更高兴了,又改名叫「善现」。实际上这个菩萨是来示现,他在《楞严经》讲,他在无量劫以前即已证得空性,所以《金刚经》的当机是谁啊?须菩提。

有一个公案叫「须菩提坐虚空」,你可不要以为须菩提有神通,腾云驾雾,就坐在虚空中打坐。比如说,须菩提站在这里,只要有一个人讲:「你这个人站在这干什么?碍事!」他一屁股就坐下来,跟你没有二话讲。又来一个人:「怎么坐在这里啊?碍事!」须菩提马上一屁股就站起来,只要没有人再打岔,他永远不会改变。这就是逆来顺受,横来正对。要叫我们有些人可不是这样啊!定是针锋相对,无理也要辩三分,何况他还有理。所以修行是难行能行,难成能成,一反世间心态。

如是众所知识:就是这些大弟子。按照第一义来解释「如是」,就是如来藏、阿弥陀佛、理事不二、性相一如,这里不再重复。「众所知识」就是指对十法界万法万相无所不知,无所不识,当然这里分「见道位」和「证道位」的功夫。

大阿罗汉:这是解释「众所知识」,解释「如是」。我们前面解释了「阿罗汉」,上面加一个「大」,这是指大乘菩萨外现声闻相。菩萨为了「和光同尘」,必须现跟众生一样的相。

复有学、无学二千人,摩诃波阇波提比丘尼与眷属六千人俱,罗睺罗母耶输陀罗比丘尼,亦与眷属俱。

学、无学:这是特对阿罗汉而言。无学者已证四果罗汉。从初果罗汉、二果罗汉、到三果罗汉、乃至还未证初果罗汉的学人,都叫「有学」。注意!这里讲的「有学」,乃至没有证初果罗汉的人都包括在内,是为后面对学无学二千人授记,打下一个伏笔。也就是后面那个有学的人,从来连初果罗汉都没有的人,从百分之百的凡夫起步的人,听闻《法华经》之后即蒙授记。

摩诃波阇波提比丘尼

译作「大爱道」。她和佛的生母摩耶夫人为姐妹,摩耶夫人生下佛一个礼拜后去世并升忉利天,于是摩诃波闍波提嫁给净饭王,悉达多太子就由姨母抚养。那么太子成佛以后,她和耶输陀罗带领五百释迦女来皈佛剃度。在当时重男轻女的社会,女众受到歧视。据律典说,女众从乞求而来的经济生活,比男众艰苦得多。还有往来,住宿,教化,以及男女之事,生理问题等,麻烦也比男众多。尤其是女众的爱念重,感情胜于理智,心胸狭隘,体力弱,这些积习所成的一般情形,无可避免地会增加僧伽的困难。佛陀出于现实的考虑,再三拒绝女众出家。好在阿难菩萨呢,跟女众特别有缘,多次跪在佛面前痛哭流泪,为之求情。所以这一大群宫女自己剃头披上袈裟,跟着佛长途跋涉,不相舍离。最后佛给她们提出八敬法,说:「你们能够做到,就准予出家」,这些要求很苛刻啊!没有想到她们道心非常坚固,乐意遵守八敬法。僧团中第一次出现了女众出家。现在女众受戒比男众受戒多98条,当然这是对小乘人而言呐!

耶输陀罗

翻译为「持誉」,她相貌庄严美丽,又生下罗睺罗,天人赞咏,故得此名。为证明血缘关系,母子二人跳火海,一朵金莲华把他们托起。举头三尺就有神明,我们修行人心里怎么想、嘴巴怎么讲、身体怎么力行,诸佛菩萨*神大众有目共睹,我们可不要自作聪明。行善必得善报,行恶必得恶报。

菩萨摩诃萨八万人,皆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退转,皆得陀罗尼,乐说辩才,转不退转法轮,供养无量百千诸佛,于诸佛所植众德本,常为诸佛之所称叹。以慈修身,善入佛慧,通达大智,到于彼岸,名称普闻无量世界,能度无数百千众生。

菩萨摩诃萨:「菩萨」:「菩提萨埵」之略称。「菩提」为「觉悟」,「萨埵」为「有情众生」,「菩萨」含有二义:

一者,觉有情。「觉」是作为定语,觉悟了的众生啊!不觉悟就是凡夫;二者,「觉」是作为动词来解释,为教化、度化之义,讲菩萨的责任是教化众生。前面是自利,后面是利他,这叫菩萨道。后面的「摩诃萨」是特指明心见性的菩萨。

皆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退转:「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在佛法里是一个常用的名相概念,总解为「无上菩提」,也表我们的三身功德。那细解呢,「阿耨多罗」译为「无上」,表「法身德」。这个「无上」呢,是绝待之义——没有上下,没有前后左右,没有内外空有,不要把它解释为最高、第一、冠*。「三藐」是译为「正等」,表「解脱德」,是表已得到解脱自在。「三菩提」译为汉语「正觉」,是表「般若德」,表智慧,正而不邪。就修行的次第而言,「阿耨多罗」是表究竟圆满之佛,破除四十二分无明微细烦恼,究竟圆满地了脱「分段生死」和「变易生死」这两种生死。「变易生死」就是指我们的烦恼习气,迷惑颠倒;「分段生死」就是我们有形有相的肉团身这种生死。「三藐」是表菩萨果位,已经破除一分或者多分无明微细烦恼,证得一分或者多分法身。「三菩提」一般地是表小乘圣人的果位,已经得到正觉,解脱六道轮回。

「不退转」:是专门来说明这八万菩萨摩诃萨对于宇宙人生的真理,已经证到不退转的境界。此境界在佛法里莫衷一是,大概有三种不退转——证到「位不退」,起码不会再退到六道轮回;有的说为「行不退」,不会退到二乘人那种心态和行为;有的说为「念不退」,这个念不退是说明菩萨的定力更加加深,乃至于到七地、八地菩萨才能圆证三不退。能证到其中任何一个不退,都叫不退转的菩萨。对于受持《妙法莲华经》的修行人而言,一般地都说为「阿惟越致菩萨」。

阿惟越致菩萨呢,又有两种说法:一种说为七住位以上的菩萨位不退转;一种说为,七地位以上的菩萨位不退转。但是这个七住位和七地位,又有两种说法:有别教和圆教的说法,圆教也有七住位,七地位;别教也有七住位,七地位。所以对这个法我们知道就行,没有办法去执著,非要打破砂锅问到底。在后面的《妙法莲华经·分别功德品第十七》里讲到,无量众生仅仅听佛讲了〈如来寿量品〉就能证到等觉位。那我们可以大胆地判定,能够对《妙法莲华经》「一心三藏」深信不疑的人,为「圆教七地位」以上的菩萨。这个不算过分,就看你悟解得深与浅。

明白这个道理就是「明心见性」,明心见性就是「初住位」,明心见性完全是来自听闻经法,不存在修证的问题——智者大师讲得很清楚,听经、读经、讲经即修!即行!即证!我们要调整这种心态非常困难!非常困难!这是我们无量劫以来的习气!师父就抓住这一点不放,始终强调这个问题。即便这样,仍有些人还容易反水倒转,而且说出一种谬论——法华会上那些佛菩萨当下成就,是大菩萨来示现的。可悲啊!你是彻底地诽谤《法华经》!那《法华经》《楞严经》不成了伪经?佛不成了打妄语?《法华经》还有什么用啊?让已经登天的人来示现一步登天,佛岂不是戏弄人?

讲这些法有罪过啊!如果这样的话,佛法只能走向灭亡,一代不如一代,很可怕啊!每一代的人都认为今不如昔,只有过去人才有智慧;只有释迦牟尼佛和六祖慧能才能成就——那你弘扬佛法干什么?佛口口声声:决定成佛,譬如以尘扬于顺风。他并没有讲,只有我们这一代的人能成就,后人不可能。过去现在未来一切众生平等,而且越往后来越容易成佛,总是长江后浪推前浪,总是后后胜前前。是不是这个道理啊?佛法也是与时俱进。

皆得陀罗尼:这个「陀罗尼」也是对「不退转」的一个补充解释。为什么「不退转」啊?因为他得到了「陀罗尼」。「陀罗尼」翻译成汉语叫「总持」,总一切法,持无量义。以此表明修行人已经得到了法理法义的真实受用,这一定是明心见性的菩萨。所谓「总」,森罗万象,随拈一法,就是「陀罗尼」,没有哪一法不是「陀罗尼」;没有哪一法不是哪一法;没有哪一法不是「如是我闻」;没有哪一法不是「阿弥陀」。这本经书任何一句话、任何一个字,一个字的任何一撇、一捺、一点,都是「陀罗尼」。

一大本书即使毁坏到只剩一个小纸角,现代全息摄影技术从这个小纸角就可以还原整本书的原貌。这是打比喻,它还不足以叫「陀罗尼」。一片风、一滴雨、一个草叶、一根草丝、一块泥巴,它就是我们整个一真法界。这一个小小的泥巴、一滴水它就是诸佛菩萨、天人*畜、山河大地、无量的法界。无一不是真心所变现。这个法好啊!妙啊!真正搞懂了,你晚上觉都睡不着,会高兴得在地上打滚。有一位菩萨把《过五关度六将证菩提》一口气连续看了十遍,五六个晚上他都翻来覆去,睡不着觉。他真正明白了宇宙人生的真理,他看了一遍再看,每一遍都有不同的收获和体会。听经、读经、看光盘看你怎样用心,怎样来理解「陀罗尼」?你的心态当下彻底改变,当下得大自在。因为你懂得了「陀罗尼」。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7法华经讲记了尘恭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