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责任链条“纲举目张”,凝聚产业振兴的新合力
坚持高位推动。全县上下坚持产业首要根本地位不动摇,把产业培育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成果、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核心工程,组织召开全县特色产业提质增效暨农业农村重点工作现场推进会,及早对来年特色产业发展工作进行系统安排部署,调整充实县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并成立乡村产业振兴工作专班,形成“千斤重担人人挑、个个肩上有指标”的产业发展合力。坚持高点谋划。先后制定出台了《中共成县委员会成县人民*府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施意见》《成县年核桃产业提质增效实施方案》《成县年发展订单产业实施方案》《年成县油橄榄产业倍增行动计划实施方案》等一系列*策性文件,从完善*策、细化任务、增加投入、强化扶持等方面入手强力推进。坚持高压促动。坚持好县级领导、县直单位、乡镇、村、第一书记共同负责的“五级责任捆绑”机制,制定了更加科学完善的产业发展督查机制、问责追责机制、考核评价机制,坚持把干部配备向产业一线倾斜,形成了在产业发展一线培养干部、锻炼干部、重用干部”的良好导向。推进产业布局“集群成链”,增强产业振兴的引领力
推动主导产业提质增效。坚定核桃产业主导地位不动摇,近三年累计投入资金多万元,通过常态化落实高接换优、整形修剪、清园刨盘、配方施肥、病虫害防治等措施,全县核桃种植规模达到了51万亩、万株,实现了个村全覆盖,户均株、人均50株。年坚果产量3.62万吨,产值5.21亿元,带动群众人均增收元。推动订单产业抓见实效。紧抓东西扶贫协作机遇,结合成县实际,积极引进发展辣椒和万寿菊两大当年种植当年见效的短线产业。采取*府帮资金、企业保价格、订单促销路、保险防风险的多重保障机制,形成了“集中育苗、统一配送、定点收购、双重保障、产销加工”为一体的订单产业新体系。年,全县发展万寿菊2万亩、辣椒1.2万亩,收入达到多万元,种植户户均收入在元以上;今年全县种植万寿菊3.2万亩,辣椒1.4万亩,预计实现产值1.5亿元以上。推动区域产业连片成带。坚持因地制宜、突出产品特色、扩大种养规模,发展蔬菜、油菜、中药材、魔芋、烤烟等区域特色产业24.5万亩,实现产值2.8亿元;全县建成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家,年饲养量达到万头,实现产值2.52亿元;调运油橄榄苗木2.8万株,建成了0亩的油橄榄标准化生产基地,促进区域优势特色产业连片成带,形成了以核桃为主导,万寿菊、辣椒为支柱,中药材、蔬菜、草畜、中蜂为辅助,大樱桃、草莓、金太阳杏、魔芋、烤烟为支撑的特色产业发展体系。打造市场主体“主力阵容”,注入产业振兴的新动力用龙头企业带动产业提质。按照“一个企业带动一个产业、一个产业带富一方群众”的思路,采取引进和自育相结合的办法,争取各类项目资金多万元,大力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目前全县共有各级农业龙头企业29家、农民专业合作社个、家庭农场53家,全县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48.2%,全县农产品加工业带动2万户农户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培育涉及核桃产品的龙头企业4家,发展涉及核桃产业农民专业合作社37家,年均加工核桃1.86万吨;引进成州九源吨核桃及农林系列产品综合加工项目,项目建成投产后可年生产纯物理冷榨核桃油、核桃多、核桃蛋白粉等核桃深加工产品吨,实现年销售收入近30亿元。引进青岛利和萃取和青岛佳一生物科技公司在成县投资建设花椒萃取和万寿菊叶*素加工等5个产业项目,其中青岛利和萃取项目已于年5月正式投产,实现产值万元,并填补了成县生物科技产品研发领域的空白,今年预计处理花椒吨,实现产值万元;完成了万寿菊叶*素提取加工项目成品仓库、浸出车间、制粒车间建设,加快推进项目后续建设,正式投产后将实现2.4亿元的产值,并实现出口创汇万美元以上,打破甘肃成县企业出口为零的记录;同时,积极引进陇南辣椒全产业链加工项目落地陇南经济开发区红川园区,推动实现农业产业从种植—加工—销售的完整产业链,激发产业聚集效应,切实做到以特色产业培育优质企业,以企业发展带动产业提升。用科技助农带动产业增效。严格落实农机购置补贴*策,大力发展农机社会化服务,全面提升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全县累计落实农机购置补贴资金多万元,为各类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企业、村集体、农机大户补贴各类机具多台,农机合作社达到9个。整合资金万元,为全县个村配备核桃脱皮清洗一体机台,烘干机台,破壳机台,建设配套厂房座,并配套制定了《成县核桃加工设备管理办法》,实现了机械采收设备全覆盖,全面提升了核桃采收后处理和初加工机械化水平。先后在核桃嫁接、修剪、病虫害防治、配方施肥等方面创新管理技术10多项;累计完成核桃嫁接多万株,目前核桃良种率达80%;成立了成县核桃科技服务中心,不断加强与省内外相关科研单位、高等院校的合作,初步建成了产学研结合的核桃产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积极加强和青岛利和萃取公司在产品开发方面的合作,推动实现核桃产品多层次、多环节的转化增值。用集体经济带动产业提档。圆满完成全县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任务,全县共配置股权.21万元,组建股份经济合作社个,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组建率达%。制定出台《成县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投资入股实施办法》,通过鼓励村级组织自主创办领办经济实体或入股本村、本乡镇农业经营主体获利分红的方式,推动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目前,全县个村集体累计达到1.亿元,村均集体经济收入达到2.5万元。擦亮特色产品“金字招牌”,激发产业振兴的新活力
推进“三品一标”建设。建立健全了县、乡、基地三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体系建设,全链条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管。推动建立成县手工挂面协会、土蜂蜜等特色产品协会,进一步规范行业标准,扩大标准化生产覆盖面。立足绿色资源优势,取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5个、绿色食品认证4个、有机食品认证1个,全县“三品一标”农产品认证累计达到10个,特色农产品品牌效益稳步提升。“成县核桃”被列入“甘味”区域公用品牌“好中优”系列,成县核桃的市场影响力逐步提升。不断完善流通体系。依托2次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项目的实施,投入多万元建成了㎡集农产品分级、包装、预冷、初加工和物流配送为一体的县级农村电商物流仓储配送服务中心和15个乡镇级物流服务站、个村级物流服务点,县乡村三级物流流通体系逐步健全。持续深化电商扶贫。有效运用好“成县电商”金字招牌,抓住全市大数据建设试点县建设机遇,高标准建成了成县大数据中心,探索建立电商大数据分析系统,不断提高农业农村信息化水平。积极打造“直播村”,常态化组织开展直播带货活动。今年以来,累计线上销售农特产品多万元,促进农特产品与大市场的有机衔接,有效带动群众增收致富。同时,借助城阳消费市场优势,加大农特产品宣传推介力度,通过农超对接、企业团购、电商销售的方式深化消费协作,今年以来,全县消费协作销售额达余万元,带动更多群众稳定增收致富。锻造立体保障“坚实后盾”,提升产业振兴的支撑力
强化耕地保护。严格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守住全县51.78万亩耕地红线。加大撂荒地整治力度,探索在价格补贴、农业保险、耕地地力保护、利用撂荒地创业和信贷等方面强化*策扶持,将具备条件的撂荒地纳入高标准农田建设范围,动员撂荒农户自主复耕复垦;引导常年外出务工和无劳力耕种的农户将撂荒地向农业经营主体流转;同时建立健全撂荒地治理长效机制,将撂荒地复种与万寿菊、油橄榄等农业产业发展有机结合,促进综合开发利用。目前全县撂荒地完成整治面积亩,占全县整治任务的80.7%。加快推进“8.12”暴洪灾害损毁农田修复建设进度,总投资1.02亿元的全县8.5万亩水毁农田修复项目已完成8.24万亩,占总任务的97%。强化风险防范。充分发挥农业保险兜底作用,不断增品、扩面、提标,今年以来,落实各级补贴险种3大类18个品种64.6万亩,实现签单保费万元,参保农户1.46万户次;同时及早谋划完善理赔程序,建立保险理赔协调联动机制,有效险筑牢农户增产保收最后防线。强化金融支撑。积极引导县内金融机构落实落细金融支持*策,创新供给优化服务,为培育发展壮大县域特色产业提供有力金融支撑。今年以来,发放涉农贷款64.58亿,其中“产业振兴贷”户万元,有效缓解了农户产业发展资金短缺问题,有力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更好地支持农民持续增收。(县委办唐新生供稿)总监制:高峰监制:刘敏
责任编辑:王向荣本期制作:张杨捷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