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生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第期ldquo语文养成教育
TUhjnbcbe - 2021/12/8 15:11:00

赵克明

“语文养成教育”之文本解读流程

我们倡导并实施的“语文养成教育”,一直在勉力追求三个层面的目标:第一个层面,是让学生掌握一种终身使用的工具,能顺利应对中考、高考及将来的学习、工作与生活;第二个层面,是为学生一生打下精神的底子,使他们成为快乐的读书人,拥有丰富的精神世界;第三个层面,是传承民族的文明,固守民族的根本,让民族的血液永远流淌,并使学生成为未来文化的创造者。

基于这一理念,我们在文本解读时设计了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基本流程。兹以陆蠡的散文《囚绿记》解读为例作以解说,以就教于方家。

流程之一:文本知识梳理,文本内容疏通

“语文养成教育”贵在“养成”,而“养成”就是要注重学生亲身的语言实践,即接触规范的、文质兼美的语言材料并运用于自己的语言表达之中。这种语言实践不在一朝一夕,而在朝朝夕夕,在于每一次的积淀涵养,用孟子的话说,“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源。”“资”就是积累,积累的多了,就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每读书有所积淀,并养成积淀涵养的习惯,便是语文教育的首功一件。解读《囚绿记》第一流程,可让学生做好七件事。

1.从文中找出3-5个字正正字音。利用工具书,查出陌生字的读音,如“猗”“蕈”等;查出辨识不准的字音,如“涸辙”的“涸”、“婆娑”的“娑”等;还查出易混多音字的字音,如“囚系”与“系鞋带”的“系”、“纤维”与“纤绳”的“纤”等。

2.从文中找出3-5个字辨辨字形。所辨的字形,可以是自己不太熟悉的字,如“猗郁”的“猗”、“揠苗助长”的“揠”等;更主要的是自己容易用错的字,如“急不暇择”的“暇”(易错写成“瑕、遐”)、“移徙”的“徙”(易错写成“徒”)、“装饰”的“装”(易与“妆饰”相混)等。

3.从文中找出3-5个词弄明词义。主要是此前少有接触的词语,如“涸辙之鱼”“急不暇择”“揠苗助长““猗郁”“引为可惜”等。

4.从文中读出3-5个句子品味品味。所选句子或颇有文采,或句式独特,或意蕴丰厚,或富有哲理,例如:

△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直接倾诉对绿的热爱和渴盼,表现出作者对当时北方都市沉闷环境的厌倦与不满)

△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表达作者在处境不佳时,盼望用绿色来娱悦自己眼睛、安慰自己心灵的急切心情)

△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情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表达了作者对绿色的挚爱、赞美和歌颂)

△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柔嫩”“嫩*”“细瘦”“娇弱”等词表现常春藤失去阳光后的变化。运用比喻手法,把常春藤比作“病了的孩子”,表达作者的爱怜之情)

△临行前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以人比常春藤,赞美、歌颂它的坚强高尚的精神品格)

5.从文中读出1-2个精彩语段品读品读。让学生选出语段后反复诵读,由读得准(读准音,断好句,定好调),到读得美(抑扬顿挫,有情有味),再到读得熟(使其言如出自我之口,使其意如出自我之心)。

6.用3-5个词语理清文本的主要内容。可以从课文中找出3-5个词语,也可以自己用3-5个词语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是:寻绿——观绿——囚绿——放绿——怀绿。

7.用1-2句话说说对文本的初步感知(整体认识)。不为学生设定框子,凡属于对文本内容与形式的感知都应予以肯定。例如:

△文章讲述作者与常春藤的一段经历,细致入微地表达了自己对绿的思想感情,真实动人。

△作者写常春藤对阳光与自由的执着追求,其象征意义不言而喻。

△文章赋予景物以灵性,作者对绿枝条直接进行情感的倾诉,这样的表达很率真。

△作者毫不掩饰地暴露自己自私、偏执与阴暗的心理,这样写让我们感到这篇散文的真,更让我们感受到作者内心的真。

△这篇散文乍看浅显,可每读一遍都有不一样的感受,它的蕴涵很深,显得很厚重,很耐读。

流程之二:文本美点品赏,文本重点探究

“语文养成教育”注重为学生打下精神的底子,使学生成为快乐的读书人,而达成这一目标的重要渠道就是审美阅读,要花足功夫对文本进行赏读,调动起情感来品味文本的美点,同时调动起思维来发掘文本的深层意蕴,从中获得人文精神的滋养。

《囚绿记》是一篇美文,值得玩味品赏的美点很多,我们可以让学生放松身心,做一次审美旅行,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美,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美,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美。下列都会是学生的审美点:

△美在尺水兴波。作品只是叙述与绿枝条的一段经历,情节很简单,但是却写出了作者心情的起伏和绿枝条命运的变化,由寻绿而观绿,而囚绿,而放绿,而怀绿,绿枝条也不任人摆布,执着向外生长。文章具有曲折变化之美。

△美在与物的心灵沟通。作者赋予绿枝条以人的灵性,与它成为“朋友”,进行交流对话,这样,本是客观的景物描写,就涂抹上很浓的情感色彩,文章也产生了感人的力量。

△美在对常春藤的细腻描写。如第7—11段,从细微处描摹了常春藤的生长和被囚后的变化,让读者真切自然地感受到它在受到伤害时的状态。

△美在象征的艺术。作者说“绿”是“生命”,是“希望”,是“慰安”,是“快乐”,而绿枝条对阳光与自由的向往,也象征着人类追求和平、自由的生活。

△美在虚与实的结合。作者描写常春藤,一方面写实景实情,一方面带着感情与想象,所作的描写既有现实的依据,又有作者的美化、拟人化的加工,显现出亦真亦幻的美。

△美在深沉的意蕴。作品蕴涵着对生命、希望、慰安、快乐的渴望,表达出生命的坚贞不屈与顽强抗争,还隐含着多层面意义,让人玩味无穷。

在对文本美点品赏的基础上,再进行更深一层的探究,以深入领悟文本,并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就《囚绿记》这篇散文,可以重点探究其主旨,也可以进行个性化的解读,让学生的思想发生碰撞——

△借物抒情,表达了对自由的渴望。

△象征坚忍不拔的民族,包含着作者对民族的光明前景的信仰,含而不露地抒发了对破坏和毁灭生命的侵略者的抑郁愤懑之情。

△象征着作者和广大人民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

△揭示了华北地区人民面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苦难命运。

△蕴涵着当一种东西侮辱你的自由的时候,人会为了自由而反抗,甚至牺牲。

△揭示出美在一个特定的时间、地点、角度、心境下才能完美呈现的哲理。

△告诉我们:不是所有的爱都能带来温暖,不是所有的爱都能滋润心田;爱,有时也是一种伤害。

△文本还含有一个寓意:人类应当尊重关怀其它的生命。

在探究思考这些问题的时候,学生对文本又深入了一步,其思维力也会有较大的提升。不仅如此,这样也易将文本的内涵内化为学生精神营养。

流程之三:汲取人生智慧,提升人文精神

“语文养成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发展学习者,而发展人首要的是汲取人生智慧,提升人文精神。解读文本更高一个层次的任务也就在此。对《囚绿记》的解读,再往前走一步,可以抓住其中一个意蕴进行升华。在《囚绿记》中,“我”之所以要“囚绿”,是因为“我”认为“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是因为“人是在自然中生长的”,而“绿是自然的颜色”;是因为“我”喜欢“绿色”,“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是因为“我”要“拿绿色来装饰我这简陋的房间,装饰我过于忧郁的心情”;是因为“我”“如同幽囚一只小鸟”一样,“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歌唱”。“我”对“绿”的这种喜爱,固然是发自内心的,很真挚的,但是其动机很明显——“为我”——是很“自私”的。在“我”的眼里,绿色常春藤只是为“我”所用的对象,只是任由“我”摆布的工具。正是这样对绿色生命缺乏应有的尊重与关怀,“我”才自以为是地“幽囚”了常春藤,而且还为“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根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的“固执”而感到“不快”,认为“它损害了我的自尊心”,甚至面对着常春藤“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还“恼怒它的固执,无亲热”,心中存有“仍旧不放走它”的“魔念”,直到在“我”离开的时候,才“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让它“恢复自由”,这就足以见得“我”的自私、偏执、阴暗的心理。所谓的“爱”,其实是极不尊重地利用对方的借口,是满足自己需要而将对方工具化了的幌子。

由此,我们可让学生拓展阅读《庄子·人间世》中的一则故事。

匠石之齐,至于曲辕,见栎社树,其大蔽数千牛,絜之百围,其高临山,十仞而后有枝,其可为舟者旁十数。观者如市,匠石不顾,遂行不辍。弟子厌观之,走及匠石,曰:“自吾执斧斤以随夫子,未尝见材如此其美也。先生不肯观,行不辍,何邪?”

曰:“已矣,勿言之矣!散木也。以为舟则沉,以为棺槨则速腐,以为器则速毁;以为门户则液樠;以为柱则蠹,是不材之木也,无所可用,故能若是之寿也。”

匠石归,栎社见梦曰:“汝将恶乎比予哉?若将比予于文木邪?夫狙梨橘柚,果蓏之属,实熟则剥,剥则辱,大枝折,小枝泄。此以其能苦其生者也,故不能终其天年而中道夭,自掊击于世俗者也,物莫不若是。且予求无所可用久矣,几死,今乃得之,为予大用。使予也而有用,且得有此大也邪?且也若与予也皆物也,奈何哉其相物也?而几死之散人,又恶知散木!”

故事中的匠伯认为栎社树是无所可用的“散木”,他的价值取舍的标准是树木能否满足做船、做棺材、做器具、做门户、做柱子等一切世俗功利的要求。从他的立场上说,树木的价值就体现为充当某种工具和手段。他拒绝跟不符合这种价值取向的对象建立联系,所以,面对高大无比、观者如市的栎社树,他“不顾”“行不辍”,并斥责对栎社树叹为观止的弟子。很显然,匠伯就是把别的生命工具化了,认为他物就是为“我”而生存的,正因此,才丧失了对其他生命价值的应有尊重,也缺失了对其他生命的应有关怀。这样看来,《囚绿记》这篇散文正如同栎社树寓言一样,都含有一个值得读者反思的寓意:人类不应也不能不尊重关怀其它的生命,不应也不能自大自私地把其它的生命工具化。就像栎社树用托梦的形式说的:“若与予也,皆物也,奈何哉其相物也?”其潜台词是,我跟你都是天然平等的造化之一物,不要期求对方成为满足自己需要的工具性的物。

要尊重关怀生命,不要让生命沦落为工具。这又会引发人们去深入思考一些社会现象,切近的例子很多,比如我们做教师和父母的在对待孩子,他们一贯奉行在关爱的幌子下,自以为是地为孩子做了种种设计,把孩子“幽囚”在成人的“梦想”中。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通过各种培训班给本该自由玩耍的孩子超前大满灌与其年龄不同步的知识,揠苗助长;为了让孩子现实成人编织的“梦”,就像龚自珍《病梅馆记》所说的“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使孩子自我的兴趣爱好丧失殆尽。不妨再让学生阅读下面这篇文章。

别把孩子不当孩子

孩子毕竟是孩子,然而时下有些人却不把孩子当作孩子。

孩子还在襁褓中甚至娘肚子里的时候,父母就为他(她)设计好了人生路线图,上什么样的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有个什么样的理想工作,将来要成为什么“家”什么“星”。对于这一切,孩子还浑然不知啊!——孩子成了父母实现自身价值的“替代品”。

孩子第一天跨进幼儿园,就接受了阿姨的训诫:“坐好!”“身子挺直!”“手朝后背着!”“别动,别动!谁动谁不是好孩子!”“不准乱叫,不准乱跑,不准乱下位,不准……”小朋友们本来认为上学很好玩,万没想到学校会是这样,第一天上了学就蔫了。——孩子成了幼儿园老师显示“强势”的对象。

孩子自打入了校门,也就意味着告别了童年,没有了无拘无束的欢笑,没有了开心有趣的游戏,没有了奇思妙想的诗心,当然也没有了节假日星期天,每天蒙蒙亮就被从梦境中拽出来,打着呵欠读“abc”,直到深夜所有的生物都停止活动的时候,才能拖着疲惫的身子去延续昨夜的梦。——孩子成了大人鞭子下高速旋转的陀螺。

孩子从第一场考试开始,就得去争抢“第一名”的位子,争不到第一就永远没有安身之日,得听腻从不同人嘴里说出的“笨鸟先飞”的警告,得重复不断地做足以埋过头顶的习题,得挤出少得可怜的休息时间进大大小小五花八门的补习班。难怪有个孩子升入中学从第一名退到了第三名,竟在日记中写道“我要自杀!”——孩子成了考试争名次的机器。

孩子拜在了老师的名下,就得有如来佛般“容天下难容之事”的肚量,能够应对各科老师的拉锯战。语文,数学,英语,*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你得接受各科老师全天候的轮番轰炸,一天一节朝读、七节正课、三节晚自习且不说,还得应付没完没了的作业。要知道,你的分数的高低关系到教师的声誉啊!——孩子成了教师晋级获奖的筹码。

孩子一旦变成了学生,就不可能再是孩子,你必须比大人还要大人,思想行为都得“成人化”。有个农村孩子写了篇《我的理想》的作文:“阿爸还没有走(去世)的时候,他对我说,你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长大了做个科学家;阿妈却要我长大后做个公安,说这样啥都不怕。我不想当科学家,也不想当公安。我的理想是做一只狗,天天夜里守在家门口。因为阿妈胆小怕*,我也怕。但阿妈说,狗不怕*,所以我要做一只狗,这样阿妈和我都不怕了。”老师非但没有批改这篇作文,还在上面画了一个大大的“×”。老师的意思很明白:你得有“远大”的理想,你得写“深刻”的作文。——孩子成了教师揠苗助长的“禾苗”,成了任老师揉捏的“橡皮泥”……

凡此种种,足以见得我们的孩子已经被“异化”。孩子不被当作孩子,这不只是孩子的悲哀,这是中国教育的悲哀,更是全社会的悲哀。

其实,孩子就是孩子。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每一个孩子就其天性来说都是诗人”,他们有自己奇特的想像力,有自己蓝精灵样的童心,有自己想哭就哭想笑就笑想玩就玩的天性。

让我们给孩子一点自由的空间吧。在尊重孩子个性的课堂上,老老实实坐着的是好孩子,摇头晃脑站着的也是好孩子;叫他(她)吃糖他(她)吃糖的是好孩子,叫他(她)吃糖他(她)不吃糖的也是好孩子;叫他(她)拍手他(她)拍手的是好孩子,叫他(她)拍手他不拍的也是好孩子;要求唱歌他(她)唱歌的是好孩子,要求唱歌他(她)跳舞的也是好孩子。

让我们丰满孩子的想像之翼吧。不要让他们稚嫩的肩膀为分数所累,不要让他们柔弱的心灵被名次羁绊,不要让他们的思维只囿于“雪化了变成水”的套子。

让我们为孩子的童心保鲜吧。不要以成人的眼光看待孩子,不要以僵化的思想“套子”束缚孩子。以做一只狗陪伴胆小怕*母亲为理想,这是多么纯洁的童心与爱心啊,我们做老师的理当予以褒奖,而不能武断地画上“0”分。

要知道,在新课程的旗帜下,我们要以全新的眼光来看待学生——

学生是孩子,他们是鲜活的有思想有情感的人,而不是无生命的听凭人灌输的容器;他们是具有巨大潜能的按照一定发展规律不断发展的人,而不是已定性的具有优劣之分的所谓“优生”“差生”;他们是正在观察、体验、思考和选择生活的富有个性的独特的人,而不是统一模子铸就的与成人无差异的单纯抽象的学习者;他们是独立于教师头脑之外的有自己的躯体、自己的感官、自己的头脑、自己的性格、自己的意愿、自己的知识和思想基础、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规律的人,而不是由教师包办代替的傀儡、任教师捏塑的橡皮泥。

孩子就是孩子,别把孩子不当孩子!

(笔者作品,选自《教师博览》原创版年7月号)

古代的匠石把栎社树工具化了,《囚绿记》中的“我”把绿工具化了,今天的家长和老师把孩子也工具化了,可见我们人类的文化基因中固有把生命工具化的劣性,不单是对自然之物,对同样具有鲜活生命的他人亦如此。这样联系起来思考,《囚绿记》会给我们自视高贵的人类敲一记警钟,让我们去反省如何去尊重生命,关怀生命,使所有的生命平等共生,和谐共处,这正是我们解读《囚绿记》的最大收获。汲取人生的智慧,提升人文精神。这也便是“语文养成教育”所追求的较高境界。

(发表于年第5期《语文教学通讯》A刊)

赵克明,皖西洪集人。语文高级教师,安徽省特级教师,六安市首批语文学科带头人,全国优秀语文教师,江淮好学科名师,曾获得安徽省基础教育改革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享受省人民*府特殊津贴。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语文教学通讯》封面人物,全国知名网站中华语文网年度“最人物”,《人民教育》“名师人生”、《语文学习》“名师”、《教师博览》“人物志”专栏人物,“中学生个性化写作实验与研究”等多个国家级、省级教育科研课题主持人和骨干成员,安徽省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安徽省教育学会语文教学法专业委员会理事,《学语文》《语文学习》《教师博览》《创新作文》等杂志编委、通讯员、签约作者、特约编辑。曾在国内中文报刊公开发表语文教学与研究文章及文学作品余篇,参与编写语文图书50余部,出版专著、合著《中学生个性化作文引路》《赵克明教写作》《取法美文写佳作》等6部。

咱们的语文课

分享语文的精彩

编辑部主任:李仁甫编辑部副主任:周友喜

主编:丁学松程国斌侯传涔

编委:邱利群陈玉蓉刘苏梅陈海峰吉红艳戴静蓉戈浩卓仇玲丽张春华蔡兆霞沈一凡李少卿李宗洲沈金曾江保本期制作:沈金

投稿邮箱:scyw

.
1
查看完整版本: 第期ldquo语文养成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