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下遇到阿洪的时候,并不知道他的眼疾困扰其一年多了,并且将持续很多年。来马坪关从大理过,和陈校畅谈他说你看村庄变革的力量往往是村里边缘化的年轻人。因为他们代表着反叛的力量,不服从权威,不遵从规则,从而改变了村庄的权力结构。革新力量来自于此。一同前往的朋友深以为然,后面的行程中常用这个观点,大概意思是,她是他们庞大家族中唯一具备反叛精神的人。
我想聊一聊我们村里的年轻人。
(这里是马坪关)
紫燕找了个好人家,过年要结婚了,两家父母一见面居然发现是老同事,喜上加囍;
阿凤结婚了,离开了,却也进入了人生新的阶段,即将迎来宝宝的诞生;
刘佳梁的对象温柔美丽又喜欢马坪关,不仅家里的活儿抢着做,还当上了村里娃娃的老师;
梦涵下山上幼儿园,段雨萱姐弟俩也是,雨萱的妈妈在山下打工给俩孩子陪读;
梦雅居然还记得我,不上学的时候就要来找我,孩子们长得太快了;
阿鹏初三了,好久没回家,不知道这么聪明的孩子毕业之后怎么打算自己的人生,他有反问我——如果我是他处在他的境地中就会知道想要好好学习有多难;
小彪总算愿意安安顿顿在家,虽然还会踌躇未来做什么,好像懂事那么一点点了……
马坪关中每个人的生活轨迹都在发生着悄然的变化,家家户户都在建房子,年轻人回归了,孩子们长大了,新一代的家长重视起孩子的教育了愿意承担更多责任了,村民们的收入增加了日子好一点了,村民们生存的方式多元起来了,看起来村子还是那个村子,建筑修复,道路拓宽,有了水景,寨门在建,我有点想不起来最初来到这个村子是什么样子的。
(晨曦中的马坪关学校,刘佳梁的未来媳妇现在是村里的老师~)
回的时候,遇到每一个村里的人,都会先用白族话问我,呀,你回来了啊!不是,你来了呀,是你回来了呀。是呀,我回来了呢~(四合家正在改建的民宿,窗口那两枝是桃树,花开的时候可美丽了~)
(四合家的侧面,保留着原先的圈房,白族的建筑讲究三房一照壁,围起来就是个院子,四合一家和父母住在一起,把三房其中的一面拿出来改建成民宿。)
回村之前,以为四合家的民宿建好了,询问是否可以住。四合有点不好意思说,进展缓慢。能干的四合已经把所有的工商注册都完成了,万事俱备,只欠房子建好。白族人生性腼腆,不喜争,包容温和。四合和别的人不同,她喜欢待在马坪关,是家里的脑力劳动者。当初提议做民宿的时候,最后坚持下来合作的只有四合。村里大事,都是围着火盆抽烟抽得烟雾缭绕的大老爷们,有一次我实在受不了了下定决心定规矩凡是我在场请不要在室内抽烟(二手烟使我感冒……)。少有女人,四合则是常出现在其中的一个。雪琴在村里跑来跑去,她爸爸不开心的时候会数落她,一个女孩子成天抛头露面。雪琴很恋家,周五下山赶集,惦记着当天就回去,回家可以帮妈妈分担家务,做顿饭也好的。四合家的姑娘和我特别投缘,从小就很懂事,小小的人儿操心的不少。没想到还记得我,一得空就会来寻我。今年走的时候和小人儿说,今天要回去啦,明年再来看你,她很小大人地点点头。(虽然照片有点糊,可我好喜欢这张~)
期待四合家的民宿尽快建好,这可是刘仕尧设计的,上马坪关,记得住四合家的民宿哦,四合的妈妈会唱freestyle的白族调,四合的饵丝是村里做得最好吃的(之一),四合家有一双漂亮的姐妹花,姐姐会告诉你村里很多故事,妹妹是个懂事的小可人儿~村里一开始讨论建民宿,最后愿意把自家房子拿出来折腾的只有四合一家。四合是个不一般的女子。(这不是一般的菜,这是一盘火腿!还是四合做的,四合做菜特别好吃!和雪琴妈妈不相上下!好吃到停不下来,马坪关的火腿不逊色于西班牙火腿~)(入冬花园里的花都休眠了,但也看得出开花时的繁盛。)
双喜的花园。上山路过三家村,双喜不在家。到了白芸豆丰收的季节,家家户户忙着晒白芸豆剥白芸豆,双喜家也不例外。除了惦记双喜花园里的花花草草,还惦记双喜家的苹果。(双喜花园里的苹果,双喜有保存苹果的妙招,不管什么时候去,都能让你吃上新鲜的苹果~)
隔天再下去果然吃上了。请双喜介绍下他花园的进展,双喜说已经没什么开的花了呀,没什么好介绍的!(墙和篱笆围起来的双喜花园一部分)
(双喜花园中的一条小道)
光树木就有樱桃树、李子树、桃树、苹果树、香樟、五角枫、杏树……还有很多叫不出名字的。(双喜从山里找回来的野姜,高颜值,有药用价值。)
花花草草就多了去了:百日菊、石韦、金鸡菊、兰花、美人蕉、月季、玉簪、重楼、报春花、杜鹃(好几种)、紫藤、萱草、四季青、万寿菊、金光菊、石竹、夜来香、食用玫瑰、大丽菊、牡丹、欧月、灯笼花、金银花、薄荷、桃树、蜀葵……(双喜家新建的房子前面又是一片新花园。)上了一堂自然教育课。这还只是一部分哦!就是喊我们下去吃饭的,到了饭点还没做饭给我吃……双喜逞强说自己会做饭然后赶紧喊他妈回来做饭,(⊙﹏⊙),雪琴说等以后双喜有了媳妇就好了。嗯,双喜还单身呢。我总想起punpun农场主的故事,会有很好的姑娘,喜欢马坪关喜欢双喜的花园喜欢在那里生活,那会是双喜花园最美好的一个故事。期待发生~(龙宝家杀猪的这天,一大早我就被欢快的猪叫声叫醒了!)龙宝的养猪经八卦消息称,当初龙宝的妈妈,和龙宝的爸爸,是在石宝山对山歌时对上的,然后就把媳妇儿(龙宝妈)领回家了。就此向龙宝妈妈求证的时候,她只是一径红着脸否认。石宝山是以前白族人找对象的地儿~龙宝不上学了之后就去学的木雕,村里大多数孩子完成九年义务制教育后的出路。白族的传统是这样的,家里较大的孩子最好是留在家里,女生找个上门女婿,男生则讨个媳妇照顾家里。龙宝决定留在家里,以前是干农活,接点木工活儿干干。去年到村里的时候,龙宝拉着我介绍他的养猪经……(这个知识对我而言严重超纲了)絮絮叨叨没完没了(抱歉完全听不懂)。去年因为猪瘟,村里好多人家就没有养猪。白族是要养年猪的,过年有习俗要杀年猪。龙宝学习了养殖技术后,先盖了猪圈做了一番实验,论证可行之后,养了一批猪,今年猪价飙升,村里人戏称龙宝是猪老板。(这些猪猪都有主了,想买都轮不上!)
(其中一头黑母猪生了一圈小小猪)还没到杀年猪的时候,龙宝家正好杀猪(正好我在!),每年到村里都能赶上杀猪不得不说边边就是锦鲤本尊了~
(直接放在火上烤的猪头,当然只是为了去毛。)(新鲜的肉稍微腌制上上架烧烤。)
(我很喜爱的蘸水,村民会调,蘸肉绝配。此刻我在咽口水。)村民待我极好。
猪肉是奢侈品,庆元说他们已经三个多月没吃猪肉了,龙宝爸爸也附和。肉价奇贵,即便养猪的龙宝家也舍不得吃猪肉,却硬要邀请我专门准备一顿烧烤。
最初来村里杀年猪烤猪肉是直接仍在碳上烤的,黑乎乎的直接就往嘴里塞,配上就从塑料大桶里倒出来的白酒,呃,我的人生变成酒*是在马坪关得到的启蒙教育……现在文明起来了,会在碳上架个架子,呼啦啦大吃一顿。心满意足。
龙宝的养猪经即将变成养殖场。
强烈表示想入股,不需要分钱,分几头猪给我就行了——请想象一下在海拔三千米的高原上奔跑的猪,这个猪的口感,有没有流口水?
马坪关的火腿,堪比西班牙火腿。四合家的一盆火腿已足够我回味一年,撑到来年再去了。
(木工房的外部,今年居然没拍,借用下去年的照片。)段俊恒出去学习木雕之后回到村里建了木工坊,是一个正经的房子。添置了不少设备。
木工房还有计划要扩建,有一些设备还需继续添置。
(木工房的内部)(三人小分队)(这次去做的簪子)(木工房作品,是一盏很有味道的灯。仔细看看怎么做出来的?)
段俊恒也是当初学习木雕的学徒之一。总之,村里的男孩子学木雕的不少。
在他们有限的资源认知中,这算是学了一门手艺。
虽然出去学习了回村建了木工房,每天还在琢磨怎么养活自己。对于村民来讲,从闭塞走向开放,从固守成规走向设计创新,甚至接受市场逻辑掌握一定议价权,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谁也不知道未来是往好的方向去发展,还是更坏的方向,因此慎重地把选择权交给居住者,只有他们才能承担这个责任。
小彪今年刚毕业(如果学校只是把孩子关在一个地方,并没有真正教导成长如何去用自己的方式习得知识获得成长的养分其人格如何健康到时候发一个毕业证书也算毕业的话),来来去去折腾一番后,居然安安静静在木工房苦心练习。虽然很慢,居然凸显出一小许灵气,请他把他的第一件练习作品——在一段废料上雕刻的一朵莲花,加工下成为一个笔筒作为礼物赠送给我。
希望村里的年轻人们,可以认识到自己的珍贵,意识到肩膀上承担的责任,忆起村庄给他们的美好回忆拾起文化自信真正为马坪关感到自豪。这是未来村庄改良的几乎唯一出路。
感谢支持过马坪关项目的可爱的你们,三年、五年……乃至更久,我们和你们一样期待着,年轻人的回归和改变,给与没落村庄的发展动力,有没有可能这也是中国农村的未来出路。
感谢走出马坪关这个项目,不管是资方,还是资源提供者,还是走出去的村民们。
三年前鼓励村民们走出去的时候,村民们是不愿意的;激活村民成立项目组,支持者是不同意的;村民是否有力量,把设计的内容落地为真实,大家心里都是捏把汗的。
三年后,村民们争先恐后地要走出去学习,他们有了成长的意愿,人的意识一旦发生改变,这是不可逆的,行动的发生只是时间问题;紫燕越来越专业,雪琴已经可以独当一面,四合依然能干;从双喜的花园的尴尬,到段俊恒木工房的建立,到四合民宿建造的缓慢,到龙宝养猪的尝试,村民们就是在把一个个的意愿变成落地的项目,这些项目形成闭环,正在创造着村庄经济的可能多元发展模式,这是很了不起的。
真正为马坪关的村民感到自豪,他们在年只有7%以上的村民有初中及以上学历,他们在*先生去给他们修路之前,没有路没有电没有自来水没有厕所更没有化粪池听不懂普通话也不会讲普通话,他们在社会的底层挣扎勤奋谋求生计,他们承受着城市化的强烈冲击所剩无几的文化自信只让少数年轻人愿意留在村子里,他们的改变或好或坏,他们村庄原有的自治结构也面临全面的瓦解……就是这样的一群人,用他们的聪明才智,勤奋努力,宽容理解,接纳了我们这群从城市来的高高在上的怀有道德优越的莫名其妙的人,努力去理解如何和外部交流,并学会了讲普通话乐于交流懂得如何把资源转化具备了一定的市场意识。
要知道,在大理,只有马坪关的村民卖松茸是有议价权的。这是很了不起的,也就是说,当农村和城市之间可以直连互通,供需关系直接对接的时候(没有二手商压价和倒卖),就已不再是以前的马坪关——盲目跟从一种模式的种植导致量大后降价的一元发展模式。《贫穷的本质》一书一再告诉我们穷人才是最好的经济学家,因为他们只有有限的资源却要用到最大化。
由个体的成长,带动群体的意识改变,从而形成了村庄发展的内生动力,系统性地改良了社区,我们一次次地论证这是可行的,希望越来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