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理清文体知识。首先要解决第一个问题,语文学科都有哪些文体?
其实,从不同的角度去划分,文章就会分为不同的类型。
按照表达方式分: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
按照文学样式分:诗歌、散文、小说、戏剧。
所以,各种文体之间没有绝对的界限,只是划分的角度不同而已。
问:老师,如果我把《长城》说成记叙文,是不是死翘翘了???
答:我们先来解释下什么叫??记叙文。
敲黑板,看重点。??
记叙文: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以写人物的经历和事物发展变化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形式。
??啥叫写人?
以介绍人物形象为主,《詹天佑》就是写人。
??啥叫叙事?
以刻画事件为主,《钓鱼的启示》就是叙事。
??啥叫写景?
以描绘景物为主,《乡下人家》就是写景。
??啥叫状物?
以描写物体、景色为主,《猫》就是状物。
所以,下面这些熟悉的课文,是不是自然而然的就都可以归为记叙文了呢?
《桂林山水》-《记金华的双龙洞》-《山中访友》-《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穷人》-《触摸春天》-《童年的发现》等等。
问:万一我将《长城》说成记叙文,但是考官认为是说明文该怎么办呢?
答:这确实没办法,考官会按照自己的思维去判断你讲的正误。如果他觉得《长城》就是说明文,但是你说成了记叙文,这确实极有可能影响到你的面试分数。但是,凡是问题皆有解决的方法。既然对于文体,每个人的分类标准不同。那么,我们干脆就不要说他是什么文体。这样,不就可以避免不必要的争议了嘛?要知道,没有任何一个规定说语文教学必须说出每篇课文是什么文体。
下面,我们聊聊具体的文体知识吧。
其实,文体知识是个非常宽泛的概念。它既包含文体的分类,又包含常见的手法、表达方式、语言风格等。
接下来,我们就根据几种常考的文体,为大家梳理各种文体常见的文体知识。
写人类
写人就离不开刻画人物形象。在刻画一个人物时,我们会写到他的长相、穿着、谈吐、表情、心理等等,那这就依托于刻画人物形象的几种方法:
肖像描写
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桥》五年级下册
教学方法推荐:思考肖像描写突出了人物怎样的特点?你能否用同样的方法介绍你身边的人?
语言描写
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然后把目光转向了我:“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钓鱼的启示》五年级上册
教学方法推荐:思考你体会到了人物怎样的心情?你能带着这样的心情尝试朗读吗?
动作描写
我冲出饭厅,跑进自己的房间,扑到床上失声痛哭起来。饭厅里,父母还在为那首诗争吵着。——《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五年级上册
教学方法推荐:找出都运用哪些动词?能否换成别的动词,文中的动词运用上有什么好处?
心理描写
遇到困难,他总是想∶这是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一定要把它修好;否则,不但惹外国人讥笑,还会使中国的工程师失掉信心。——《詹天佑》六年级上册
教学方法推荐:思考从他的心理活动中,你觉得他是个怎样的人?如果换做是你,你是如何看待这件事的?
当然,有些课文除了运用人物描写方法外,还会别出心裁地运用一些新方法。比如:
侧面描写:
观众们屏住气,目不转睛地盯着他头上的碗。——《顶碗少年》六年级下册
文中通过观众们的反应,侧面突出顶碗少年的技艺高超。
教学方法推荐:修改原文,若换成正面描写,效果有什么不同?
欲扬先抑
《阿长与山海经》中对长妈妈的态度:
不大舒服——空前的敬意——敬意逐渐淡薄直至消失——发生新敬意
教学方法推荐:若全文直接赞扬,效果会有何不同?
写景类
写景的文章,多是描绘或恬静、或美好、或壮阔、或磅礴的景物,那在刻画这些景物时必然就逃脱不了写景的顺序、写景的方法。
首先,我们来看写景的顺序:
时间顺序
如:《乡下人家》分别按照夏天、秋天的顺序进行描写。
空间顺序
如:《核舟记》按照船体-船头-船尾-船背的顺序进行描写。
游览顺序
如:《颐和园》按照长廊-万寿脚下-佛香阁前-昆明湖的顺序进行描写。
其次,我们来看写景的方法:
比喻
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桂林山水》四年级下册
教学方法推荐:思考比喻突出了对象怎样的特点?体会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拟人
青的草,绿的叶,各色鲜艳的花,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形成了光彩夺目的春天。——《燕子》三年级下册
教学方法推荐:如果他们真的具有人的情感,你觉得它会说些什么?想些什么?做些什么?
排比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匆匆》六年级下册
教学方法推荐:你能否按照这样的句式进行续写呢?
夸张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观潮》四年级上册
教学方法推荐: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突出了怎样的特点?如果换成陈述句有什么不同?
动静结合
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既有对动态的油蛉、*蜂、叫天子的描写,也有对静态的何首乌、木莲的描写,趣味横生。
教学方法推荐:有静有动的描写,你的眼前浮现出了怎样的画面,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吧。
侧面描写
江潮还没有来,海塘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观潮》四年级上册
通过人们的反应,侧面写出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
教学方法推荐:如果变成正面描写,效果会有什么不同?
说明文
说明文是一种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体裁。小、初、高的语文教材中纯粹的科普说明文并不多,多数都是偏继续的说明文。那在说明事物、事理时最常用的就是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语言准确性。
首先,我们来看看说明顺序
时间顺序
如:中学课本中的《景泰蓝的制作》,按照景泰蓝的制作过程中“做胎――掐丝――烧制――点蓝――烧蓝――打磨――镀金”的时间顺序来说明的。
空间顺序
如:小学课本中的《乡下人家》按照房前屋后的顺序描绘乡下人家的优美景象。
逻辑顺序
逻辑顺序又分为由具体到抽象,或由主要到次要,或由现象到本质,或由原因到结果
如:初中课文中的《中国石拱桥》除了按先古后今的时间顺序外,又按先概括后具体、先整体后局部的逻辑顺序进行说明,先谈石拱桥的一般特点,再概括介绍中国石拱桥的总体情况,接着以赵州桥、卢沟桥为具体实例来说明中国石拱桥在历史上曾取得的辉煌成就。
其次,我们来看看说明方法
举例子——真实具体
如:有一种号称“海中之虎”的虎鲸,常常好几十头结成一群,围住一头三十多吨重的长须鲸,几个小时就把它吃光——《鲸》
教学方法推荐:如果把例子删掉,会有什么不同?
列数字——科学准确
如:临街的窗子上如果装上这种玻璃,街上的噪音为40分贝时,传到房间里就只剩下12分贝了。——《新型玻璃》
教学方法推荐:数字有什么效果,如果换成“很多”“很少”“很大”“很小”......效果会有什么不同呢?
做比较——突出强调
如:不少人看到过象,都说象是很大的动物。其实还有比象大得多的动物,那就是鲸。——《鲸》
教学方法推荐:如果删掉对比的一方,直接说对象具有......的特点,效果会有什么不同呢?
打比方——生动形象
如:变色玻璃还会随着阳光的强弱改变颜色的深浅,调节室内的光线。所以人们把这种玻璃叫做“自动窗帘”。——《新型玻璃》
教学方法推荐:为什么将对象比作......?他们之间有什么相似之处呢?
下定义——(解释事物/事理本质,通俗易懂)
如:统筹方法,是一种安排工作进程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推荐:这句话说明了什么?你想看看它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吗?(播放图片、视频感受下定义的准确性)
做诠释——揭示特点,通俗易懂
如: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看云识天气》
教学方法推荐:说明了什么特点?播放图片、视频感受它的特点。
分类别——条分缕析
如:鲸的种类很多,总的来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须鲸,没有牙齿;一类是齿鲸,有锋利的牙齿。——《鲸》
教学方法推荐:对于它的分类你了解吗?我们通过图片、视频感受它们的不同
摹状貌——生动形象
如:积雨云越长越高,云底慢慢变黑,云峰渐渐模糊,不一会,整座云山崩塌了,乌云弥漫了天空,顷刻间,雷声隆隆,电光闪闪,马上就会哗啦哗啦地下起暴雨,有时竟会带来冰雹或者龙卷风。——《看云识天气》
教学方法推荐:这样的描写有什么好处?你想看看它是什么样子的吗?我们一起看看图片/视频。
最后,我们再来看看语言的准确性
如:我国发现过一头(近)四万公斤重的鲸,(约)十七米长,一条舌头就有十几头大肥猪那么重。——《鲸》
如:长须鲸刚生下来就有十(多)米长,七千公斤重,一天能长三十公斤到五十公斤,两三年就可以长成大鲸。——《鲸》
教学方法推荐:能否将约、差不多、多这样的字删掉呢?如果删掉会有什么不同?这体现了说明文怎样的特点?
议论文
议论文,又叫说理文,是一种剖析事物论述事理、发表意见、提出主张的文体。议论文应该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语言精炼、论证合理、有严密的逻辑性。
在分析议论文时,我们需要抓住5个重要信息:分类、论点、论据、论证方法、语言特色。
首先,我们来看看议论文的分类:立论、驳论
立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就是围绕论点“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人人都可以成为有创造力的人。”展开。
驳论:鲁迅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为了驳斥“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这一错误论点,就提出“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这个正面论点,然后运用古往今来的事实,证明这一论点的正确性,从而驳倒了反面论点。
其次,我们来看看议论文的论点,何为论点:明确地表示着作者赞成什么,反对什么。它是一个意思明确的表判断的陈述句。
所以,像“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这样的句子是不足以成为中心论点的。
再次,我们来看看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
如:《拿来主义》中提到的尼采的例子: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
教学方法推荐:如果把例子删掉,效果会有什么不同?你是否还知道类似的例子,分享给大家听一听。
对比论证
如: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劝学》
教学方法推荐:删掉对比的一方,直接说对象具有什么特点,效果会有什么不同?
比喻论证
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能够“上食埃土,下饮*泉”;“蟹六跪而二螯”,却“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进行对比,说明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能粗心浮气。这两个比喻,强调了学习必须坚持不懈,并照应了上文的层层论述。——《劝学》
教学方法推荐:思考两者之间有哪些相似之处呢?你是否能将其做别的比喻?
道理论证
如《谈读书》(人教版九上课文)第十段列举“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思维精密,哲理使人思想深刻,伦理学使人有思想,逻辑修辞使人善辨”这六门科学知识的作用进行论证,归纳出“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的结论。列举的内容丰富详实,得出的论断令人信服。
教学方法推荐:在以往的学习经历中,你遇到过类似的句子吗?分享给大家听一听。
更多考编干货,戳蓝字查看
思维导图: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
记忆口诀:教育学-1教育学-2心理学教育心理学
基础练习: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法规与师德
提升训练: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
易错解析: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