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生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中国民族乐器棰击膜鸣乐器百度百科
TUhjnbcbe - 2025/4/2 4:00:00

中国民族乐器——棰击膜鸣乐器

膜鸣乐器,凡由紧绷的膜振动发音的乐器都属此类。它是现代乐器分类法中的五大类之一。这类乐器均以张紧的膜为声源体,棰击膜鸣乐器则是以锤击乐器发声。

大鼓

可随用力的变化来表现不同的音乐情绪

大鼓,乐器名。打击乐器的一种,又作太鼓。即在中空的木制圆筒上张皮,以供打击的乐器。管弦乐队中最大的鼓,直径近1米,由蒙上皮的木制框架构成。大鼓属于双面膜鸣乐器,无固定音高,但可控制发音的强弱变化。用鼓棰敲击发音,随用力的变化来表现不同的音乐情绪。其音色低沉响亮,雄壮有力,用于模仿雷声和炮声时恰如其分。

瑶族大鼓

奏法千变万化

瑶族大鼓呈圆柱形。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南丹、田林等地。各地形制不同。南丹县里湖、瑶寨一带的大鼓,多用整段樟木掏空作鼓框,上口单面蒙以未经处理的带毛牛皮,用竹钉固定,鼓面直径60厘米~70厘米、鼓高90厘米~厘米,下端敞口。

塞吐

易于烘托热烈的气氛

略斗,苗族棰击膜鸣乐器。苗语“略”为木、“斗”为鼓,意即木制大鼓。又称竹龙。流行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各地。鼓框用一整段楠木掏空制成,呈圆筒状,两端蒙以牛皮为面,鼓皮四周边缘以竹篾条箍紧固定。鼓的规格不一,演奏时,将鼓横置于木制鼓架上,由一人或二人(一端一人)双手各执鼓棰敲击,鼓面发出“咚咚”声,鼓边发出“哒哒”声,无固定音高。

苗族猴鼓

乐声节奏活泼热烈

苗族猴鼓,苗语称干那,苗族棰击膜鸣乐器。因伴奏《猴鼓舞》而得名。又称花鼓。旧时巫师用时曾诬称“蛮鼓”。流行于贵州、湖南等省苗族地区。鼓框用杉木板拼合而成,呈圆筒形,两端较细,中腰略粗,两端蒙以牛皮为面,皮面四周边缘用竹钉固定。演奏时,将鼓横置于梯形鼓架上,奏者双手各执一棰击奏,通常左手敲击固定节奏,右手敲击多种花点。

太平鼓

乡土气息浓郁,演出形式活泼多样

太平鼓,曲种。又称单鼓。起源说法不一,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深厚的历史渊源,在当地的民俗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太平鼓亦称腊鼓。舞具为一种有柄的单面鼓,形同蒲扇,用铁为框,蒙以兽皮,柄下缀有数枚小铁环。有的鼓面上画有人物、花草,鼓框衬以绒球或花生穗。舞者左手持鼓,右手拿一鼓鞭,边舞边打。

纳格拉

常常和达卜一起合奏

纳格拉是起源于阿拉伯的一种中世纪的小型定音对鼓。在20世纪末,这种乐器存在于北非、土耳其、叙利亚和伊拉克,它的鼓身是由木头、金属或陶制成的碗状的,且在它开口的顶端蒙以动物的皮革。纳格拉,清代史籍中称哪噶喇、奴古拉,维吾尔族、乌孜别克族棰击膜鸣乐器。因鼓身用铁铸成,故汉族称铁鼓,又有冬巴之称。流行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达玛如

音色清脆、响亮

达玛如,藏族、蒙古族棰击膜鸣乐器。藏语又称达如、达日。蒙古语称丹不楞儿、布楞儿。汉族称法鼓、拨浪鼓。流行于西藏、内蒙古自治区藏传佛教寺院中。是一种无木柄的小型双面细腰拨浪鼓,但异于内地流传的拨浪鼓。鼓体由两个底部对接、中腰相通的碗形腔体组成。

作者:一个乐观的麻瓜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国民族乐器棰击膜鸣乐器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