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城嘉会九板古村落轶事
概况
九板自然村隶属嘉会镇白燕行政村,位于广西桂林市恭城瑶族自治县中部,嘉会镇东北部,燕子山脚下,临嘉龙公路一侧。九板村距离恭城县城约25.5公里,其地理坐标:北纬25°036,东经°5332,海拔米。全村人口人,其中瑶族人口占80%,汉、壮、苗等民族杂居,陀唐姓互称为一家,人口约人,其余还有谢、常、黄、田、尹、蒋、义、宁、江、姜、刘、周、张、龙、廖、宋、何、李等20多个姓氏的村民若干人口。村民普遍以务农为主,种植有柿子、桃子、柑橙柚等果树,农作物以玉米、红薯、花生等为主,全村耕地面积多亩,村落居住区面积.72亩,环村路总长1.公里。有盆景经营户6户,奇石经营户3户;商店3家,幼儿园2家,医疗室1个;完全小学1座,有学生约人。
“九板”村名的来历
为何叫“九板”?九板又称“九板桥”,村名的来历有一个传说故事。相传在古时候,九板村后背山有一个山洞,在山洞里面有一条狭长的暗河。在暗河上,有十块石板架起的桥。在最里面的石板桥尽头,四壁有十八板银子墙,每板墙有十八块银砖,每块银砖有十八斤。
话说兵荒马乱的古代,某天,一小股落荒而逃的叛兵来到交椅村,他们被朝廷的军队追得无路可逃,叛兵们纷纷逃进一个隐蔽的山洞躲藏。叛兵沿着山洞进入到洞中深处,一位受伤的士兵把刀放在地上,哭丧着脸说,当官的叫我们造反,说有好处,反造不成,命快丢了。大伙纷纷附和,为首的军官为了安抚他们,拿出身上仅有的银票,遣散大家。
叛兵们陆续走出洞外逃命了,只剩下军官一人在里面躲藏。他白天龟缩洞内,晚上出来到附近百姓家讨吃。一天,他回到洞中生活取暖,发现洞壁在火苗的高温下有点变形,他爬开火堆,用刀一划,发现墙壁是银色,开始以为是钟乳石,但是仔细一看,竟是银子的。原来银子常年在洞里,表面微微有些发黑,没仔细看,是看不出银子的。
那个军官赶紧拆墙,墙壁全是一层银砖,数量多得令人瞠目结舌。不久后,银砖被堆在一起,层层叠叠像小山一样。那些银砖每块都是八寸长,三寸半宽,两寸厚,也不知道在墙壁里封藏了几多年。军官抱起一块看了看,觉得那银砖有些沉手。
人心贪念起来“蛇吞象”,军官一个人挑起两百斤的银砖就想出洞中,哪知才走出里面第一板桥,就踩断石桥,跌下深深的暗河里死了。
银砖继续封存在里面。很多年以后,一位乞丐在山洞里栖身,他孑然一身,深入山洞里安顿下来。随着时间一长,他也发现了银砖,他用竹篙搭桥,慢慢滑到了银砖边。不过这位乞丐不是贪心的人,他只取了三块砖做生火架灶煮饭用,就是这样,他慢慢从洞中腾挪拿出三块银砖出来。后来他靠着三块银砖起家,过上了富足的生活。这个秘密直到他临死时告诉了他的儿子。
乞丐的儿子觊觎这些银砖,很快带人找到这个山洞。他们把银砖打包,准备带走。这时,天崩地裂,山洞整体坍塌了,里面的人都被埋在下面,至今连洞口都找不到了。这之后,九板石桥洞里银砖的故事就流传下来。古人口口相传,故事版本演变就多了,后来九板石洞慢慢演变为“九板”村名的由来。
古街兴替
九板村是以前交椅村、界头村部分村民和外来商人因经商兴建九板街而渐渐形成的。古时候,九板村与交椅村、界头村融合一体。后来,随着陆路商业的发达,去湖南赶集的人们穿村而过,村民们在道路两旁经商,日渐红火,从而形成了九板街。
九板古街由南向北一条龙走向,呈扁担形状,两头种有大樟树,意为一根扁担两头有扁担摼头,不让扁担挑起的东西滑落,寓意做生意有赚无亏、只进不出。只不过时光荏苒,以前的石子花、青石板路面在年被水泥硬化覆盖,再也无处寻觅了。现今九板人较多从事的是农业生产,回归了典型的农村生产生活形式,亦不再以商业为主。
九板村目前保存有年以前建筑的古民居24幢,其中20幢在九板街两旁依街而建,还有两幢在村中。清末、民国时期,九板街因是通往湖南省江永县粗石江镇、桃川镇等地湘桂陆路交通要道,村民们不排外,加上当时嘉会街尚未建圩,九板街生意自然日渐兴旺。当时九板街地面铺石子花,宽约4米,长约0.3公里,能通汽车。街上大小商铺30多家,有两家榨油铺,还有酒坊、客栈各一个。来往商人络绎不绝,自然形成商贾重地,至解放初期的土地改革时,地主家有陀基、蒋全禄两户。
九板村的古民居依街道两旁而建,多为一进多弄的扁长型的普通房屋,青砖盖瓦结构,没有斗拱、斑爪与翘首等屋顶装饰构件,缺少艺术气息,缺乏显著的地域特色。前屋为门面,方便做生意,中屋、后屋居住生活用,有的还带一个小院子。总的来讲,小的占地面积多平方米,大的房屋占地面积-平方米不等,适合拖家带口做生意用。原九板乡政府(解放初期)办公治所是以前一位名叫陀基的地主老屋,现在是义家然等几户村民居住,目前是村中保存较完整的古民居之一。听住户讲,在年之前,这处古民居屋顶还有斑爪、翘首等房屋构筑物的,但在“破四旧、立四新”运动中被拆除。鼎盛时期,外村、外地的经商大户也在这里置业建房,方便经商。解放后,地主的房屋被人民政府没收分配给贫农、雇农居住,时称“分胜利果实”。
民国时期至新中国成立初,九板街商业兴旺。年开始修建恭城嘉会至湖南粗石江的公路,最初修好路的头几年,路面还是泥巴路面。晴天一身尘、雨天一身泥。年开始铺砂石路,随着道路的逐渐畅通好走,人们普遍走公路去湖南,加之文化大革命割资本主义尾巴,无私营经济,九板街商业价值日渐衰落,从此便日薄崦嵫。
古道寻芳
从九板村至太平村现存有条古道遗迹,今依稀可见鹅卵石铺成的路面。这条古道南北走向,宽约2米,长约0.75公里。古道两旁有水渠,方便农业灌溉。路面的鹅卵石如拳头大小镶嵌在道路上,古代的交通工具无非是牛车、马车、木车等人畜动力的简易车辆。人走在上面摁脚板底,但有个好处,就是雨天的时候快干没有积水。
冬季我们走在古道上,虽无往日的情景,但枯草凄凄,旷野无垠,颇有古诗《天净沙·秋思(长途野草寒)》(元马致远)“长途野草寒沙,夕阳远水残霞,衰柳黄花瘦马。休题别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情景。古代交通工具不发达,经商、求学、访亲等往来多徒步行走。当一个人走在夕阳西下的古道上,难免心中有所惆怅。
可惜,古道上的几处岔路口,都没有看到有挡箭石、泰山石敢当等遗存物。古人热衷于在分岔路口设置挡箭石、石敢当,为的是发挥辟邪驱恶和路标等作用,可惜没有看见。
古人在古道上有一个风俗,现今还有流传及表现形式,就是民间迷信的“运瀚(音)桥”架桥行为。走在古道上,看到此举应是人们为辟邪、消灾、祈福、求姻缘等作用。比如说“姻缘桥”,没有结婚的单身男子架桥人在仙婆问仙得到“提点后”,做一个杉木扎成的小桥,一般是用3根直径5厘米至8厘米的杉木做成,长约1.2米,架在经常有人走动的道路沟渠上,形成小桥,起到希望得到姻缘的结果。还有“求子观音桥”祈求生子女,又称“红白桥”,扎朵纸做的红花代表求生女儿,扎朵白花代表求生儿子。“阴阳桥”,阴阳桥有所不同,用杉树带树子尾巴扎成,是生在世的人多依梦境为去世的祖先架桥,寄托祖先在阴曹地府过得好点。还有一种就是父母多给“生烂世”(形容体弱多病)的小孩架的“祈福消灾桥”,杉树削皮刨去一半,用红橘子等涂料抹红,架在小沟渠上,任人们走踏,作用不明而喻。
不能碰的风景树
进到村子,看到九板村内郁郁葱葱,种得最多的是樟树。广西有“绿城”—南宁,恭城有“绿村”九板不为过。因为九板村内大大小小的樟树有多株,需三人以上才能合抱树根的百年以上树龄的古樟也有近30株。这点与恭城另一个古村落乐湾村有区别,乐湾村的古樟林临茶江河岸,起到防洪作用,远离村子。而九板村的古樟林就在村中,起到净化空气、绿化美化的作用。即使是经历大炼钢铁时期,九板村的樟树林也能幸存下来,这不得不说是与村民“爱绿护绿”无关。这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上百年历史形成的。
明朝末年,驻龙虎关的总兵曹志建与清军一战,败后军队瓦解,少部分士兵隐姓埋名在九板一带开始居住。明末至今有约年历史。来得最早的是陀唐姓族人,九板的陀唐互称为一家是因为招郎上门就亲的缘故,现已传至23代。从那时起,陀唐姓的先人开始种树。相传,清朝时,村中的族长号召村民广泛种树,为确保树木不被破坏,一方面要求大人教育小孩不要攀折树枝;一方面特意制订了“凡栓牛于树者,杀牛不赦”的禁约。某日,族长发现仍有人把牛栓于树上,经查,乃自家长工所为。逐以身作则,将牛宰杀。从此,爱树护树之风盛行九板村。
古人在住宅外种树是有讲究的,种的方位及树种上还是有讲究的。比如按五行说法,种在金位上肯定就不行,金克木。关于树的品种,古人不在自家院子里(即阳宅)种桑、槐、柏、柳等树,这些树要不寓意不好,比如桑为丧、槐中有鬼;还有柏树多为种在阴宅(墓地)的,种在阳宅不祥,古代官府的惊堂木多为柏树做的;柳为阴木,易生邪,宜种于水边有利等。
九板村保留着为数众多的青葱林木,多是樟树、松树、春枒树等常青树。作为观光者,可千万别打主意收购它们。因为这就是风水树,也叫水口树,别看只是一片青葱林木,它可关系着全村的风水命脉,当地人也都不敢去动那里的一草一木,哪怕是枯枝树干也不敢砍伐用来当柴火烧,害怕破坏本村的风水。
九板村人在住宅外种树当然也考虑家宅的采光度,别挡光。万一没有树养活,就要及时替换。另有户地主家庭当时在庭院种树,主要是地主财富多,房大院大。客观上,庭院场地宽敞适合种有果实的树,例如桃树、枣子树、石榴树等,其中有几种主凶的树木是需要避忌选择的:无花果、樱花树、木莲、丝兰、凤尾竹、杨柳、芭蕉这几种都是避忌在家居庭院中布置,不仅会影响到庭院风水,而且还会给居住者带来不好的影响,例如芭蕉会导致夫妻经常有口舌是非的产生等。以上这些原因都是促成九板村古人为何在村中广种良树的原因。
忠犬救主
九板古民居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几乎每户的房子前留有一个狗洞,这与村民喜爱养狗是分不开的。九板老一辈的人还讲得出“忠义犬救主人”的老故事。
相传清朝乾隆年间,九板村一位村民小名叫“老六”,他酷爱喝酒,日久天长得了酒痨这种病。此病离不开酒,每隔一两个小时就要闷几口米酒,否则人就会“打摆子”左摇右晃,一天下来也要消耗公斤级的酒量。每逢村上办红白喜事,“老六”总爱拢场,目的是讨口酒喝,每每一醉方休,语言行为无法自控。有一天晚上,他在隔壁村的酒席上喝得九成九,慢悠悠与终日陪伴他养了十年的老黄狗走回家。在半道上,“老六”酒力发作,走不动路,就地呼呼大睡。当时天气炎热,树木干枯,在“老六”睡觉的地方不远处发生了野火。老黄狗顿时警觉起来,它“汪汪……”叫唤,试图把“老六”唤醒,可“老六”酒醉很深。眼见火苗就要烧过来了,这条通人性的老黄狗奋力地用嘴把主人睡卧周边的草拔出,愣是咬出一个隔离带出来。可惜,老黄狗在这场与祝融的斗争中还是被无情烧死了,但它保全了主人“老六”。“老六”酒醒后,看到眼前的一幕,他明白是老黄狗牺牲自己,狗命救了人命。为感激老黄狗救命之恩,“老六”埋葬了老黄狗,发誓戒酒,并从此告诫他的后人不准吃狗肉,屋留狗洞,善待看家狗。
风景这边好
九板村东面有将军峰以及燕子山风景区,西面横卧田野的犀牛山、野猫山,北面是蜈蚣岭,南面是太平村、酒壶山、麒麟山。村东面从大明源、小明源流出一条时断时流的小溪沿村而过,当地村民称为“枯江”,是为大明源河。下大雨的时候有溪水流出,大多时候,呈断流状况。河里乱石乱草杂多,时而枯水,没有鱼虾生存的条件。村民普遍从罗汉肚洞下一条叫“老虎岩”流出的泉水接入家中做生活用水。此泉水终年不竭,从石夹缝隙流出。村民们说可直接饮用,甘甜爽口,不亚于瓶装矿泉水。
九板村周围有罗汉肚洞、塴眼山、白米岩、将军峰、塘头水库等景点。比较有名的是罗汉肚洞,20世纪90年代红火一时,专门开辟有旅游项目,可惜经营管理不善,至今已无游览项目开放。
塴眼山当地人又称“小天门山”,别称“金童照镜”“美女梳妆”,传说是天上的仙人曾在这里游玩,由南向北到达此地,因贪图周围美景,在玩耍嬉戏间遗失一个精美的吊坠在这里,后来,吊坠就成了塴眼山。山体的上半部分有个天然形成的大洞贯穿山体,与湖南省张家界市的天门山有几分相似。当地人认为空出的山体如一面镜子,远远望去,加上旁边的一座叫“姑娘山”的山峰,好似有人在梳妆打扮,恰有几分形像。不少人认为九板塴眼山与阳朔县月亮山相似度较高。
在年的时候,塴眼山开始有人修筑用石块垒砌2米多高的简易防御工事,当时是为了躲避日军,利用其山势险峻,居高临下,易守难攻防范日军。九板、太平等附近村子的人纷纷上山躲避,太平村的富户还聘请私塾老师在山上教小孩学习。后来,日军败退,村民陆续下山回家。在山上的时间为一年左右。之后有段时间传闻塴眼山有地主埋有金银财宝,村民们上山把原来有人住的地方挖得满目疮痍,却毫无收获。以前上山路有条羊肠小道,现在山路多年无人走,杂草树木繁多,需要砍路上山,从山脚爬到山泵眼处大约要1个多小时。
九板婆王节
来到九板村,不得不说一个与该村密切相关的重要节庆活动“婆王节”,因为每届婆王节的主会场设在九板村樟树林下的古戏台周围。传说“婆王”即瑶族的祖先——盘王之妻,在世时行善积德,受到人们的广泛爱戴。婆王崇拜属祖先(母系)崇拜范畴,是瑶族的特殊信仰。崇奉婆王,是嘉会乡唐黄瑶的特殊信仰,六月二十三日的“婆王巡游”则是其文化的主要载体,清代道光年间逐渐演变成为期三天的“九板会期”。会期延至年,因反对封建迷信活动而中断。年重新恢复活动,更名为“婆王节”,年被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列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唐黄瑶祖先原居湖南梅山,后迁灌阳大田坊(亦陈称千家峒)据说洪五公生三子,于元大德九年三月(年)避兵逃难,兄弟分散,长子希元往江华,希朝居永州,希书逃往恭城,避居石盆。约经历三代人60年迁往唐黄山,某公生8个子女,为通婚繁衍需要将小儿改姓为黄,并将居地定名为唐黄村。明正统十年(年)因连遭火灾,各房陆续迁移,落居白燕村界头、交椅、九板,共和村高车、婆田。太平村太平、莲塘、新村、岩头,嘉会村上楼、下楼、张家,吉山村回石垌,大山村绵羊脚(黄家),号称“八房十三村”。在这些村寨之中,九板村地理区位居中。
唐黄瑶族属盘瑶中的过山瑶,语言为瑶语中的勉语支,其自称唐黄人,外称为“唐黄瑶”。民国年间移风易俗,逐渐改说官话,改着汉服,唯婆王信仰兴替未消。
嘉会乡的唐黄瑶,以3年为届期,于农历六月二十三抬婆王出巡,由50多人组成的游神队伍,由东乡唐黄山到西乡的豸游村,再到北乡的常家、岭尾、石盆等村,于次日再回宫坐殿。六月二十五又设“两炮”,“主炮”由“八房十三村”争抢,以确定下届主持节期的“房头”。“客炮”则由外村各姓来抢,得主回家供奉,届期再组队还炮,以增添节庆的热烈气氛。到清道光年间,唐黄瑶不但在九板桥村修建了婆王“行宫”,还在婆王殿前修建了戏台,请戏班演唱3天,把节庆活动推向高潮。此后,人们便把这3天活动称为“九板会期”。由于婆王祭祀的长久性,瑶族居住区域的稳定性,婆王已成为恭城一带各民族崇拜的偶像,因此九板村的“婆王节”也成了全县瑶族的民间节日。
抢花炮来历与还炮。据说,唐中宗李显(-年)曾避难于梅山,躲进婆王庙向婆王神灵焚香祷告祈求庇护,同时拜婆王为养母。后来李显躲过灾难,顺利登升皇位。但他不忘婆王庇护之恩,登极第二年的五月二十六便亲临婆王庙为婆王“庆寿”,敇封婆王为“金纶圣母”,同时赠送金镯一枚表示纪念。此后逐渐形成了庆寿、出巡、收兵三个节期。为妥善保护金镯,不至丢失,还规定每年六月二十五,举行“抢花炮(金镯)”活动。
金镯于某朝战乱时丢失,后改为银(铜)镯,年改为铜圈。“花炮”内部用钱纸圈以硝磺,上置“金镯”,外部用竹木扎成宝塔状,裱上五色彩纸,故有其名。抢炮前点燃引芯,火硝爆炸后将“金镯”冲向天空,下落后众人争抢,谓之“抢炮”。一人得炮,全族(村)光荣,炮主将“金镯”供于堂屋,视如神灵,每日烧香供奉,初一和十五设筵供奉,每年五月二十六全族汇聚为婆王祝寿。每临届期,再请匠人制作花炮。至期还炮视经济能力,有简有奢。简者提鸡、鱼、肉(猪)三牲,数人抬炮奉还;奢者抬全猪、全羊等,请龙狮和鼓乐队伍。道光年间,为满足信众要求,设客炮一枚,以增添会期热闹气氛。年恢复会期以后,仅设客炮。
婆王信仰与文化的意义主要在于感恩。在恭城,无论平地瑶或是过山瑶均崇奉婆王,有婆王大姐在(嘉会镇)唐黄村、二姐在北乡(栗木镇)欧寨村、三姐在南乡(莲花镇)势江村的传说。还说:“唐黄婆婆最正直,势江婆婆最风流,欧寨婆婆爱哭涕。”其范围覆盖古代恭城东南北三乡。在观音平川瑶亦有一个“婆王三姐妹”的传说。大姐在杨梅村,二姐在井头村,三姐在大坑底村(大兴里)。并分别建有三座“大亲庙”。县内较有影响并能形成会期的有八岩六月二十三的“瑶牯圩”和九板会期。
近些年,九板会期活动除婆王出巡、还炮、抢花炮、祭祀婆王神像、古装戏演出等活动外,还举办有健身舞表演、体育竞赛等活动,经商摊贩为数众多,每届都有来自四面八方的瑶、壮、汉等民族的上万民众相聚一堂共庆会期。
唐黄瑶能将婆王信仰延续至今,并将其信仰范围扩大到龙虎、栗木、平安等多个乡镇,人口覆盖近五万之众,在中国瑶族文化中是鲜有的。瑶族婆王文化表现的是团结和谐的民族精神。瑶族婆王文化引导人们“知恩感恩、俭约自守、以和为贵、团结互助、行善积德、造福人间”,为众生构筑美好家园。婆王节的复兴与举办,有利于民族团结与发展,有利于瑶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有利于瑶族地区经济社会的相互交流与和谐共进。
让人神往的白米仙传说
从九板村穿樟树林而过进去一两公里的白燕村道边有个天然的溶洞叫白米岩,这是一个喀斯特地貌的岩洞。在村中远远望去,其侧面像一只鲨鱼刚越出海面露出牙的样子。走到近边,可见位于山下半部悬崖底的洞口呈扁口形,其地理坐标是:北纬25°013,东经°549,海拔约米。洞口坐西朝东北,正对着燕子山风景区的“蜜蜂顶”高峰。当地老百姓亦称呼这个山洞叫“白米仙岩”。
年元月中旬的一天,我们在当地一位村民朋友的带领下,进到令人神往的白米岩洞中探访。驱车前行,白米岩前是一片开阔的田地,把车停好在路边。我们步行穿过几块整备耕耘的田地,经过徒手攀爬山壁,来到洞口。洞口长约50米,向上望去,白米山垂直近两百米的悬崖峭壁很是险峻,大家笑谈“这要是在国内著名旅游胜地阳朔县,早就开发成攀岩运动的胜地了。”友人告诉我们,他去过山顶。从山顶往下看,直接看到山脚,看到山脚汗毛都竖起,可见石崖是悬空的超高落差。
洞口这里有人为构筑的石墙,石墙是用黄泥浆砌。同行的友人告诉我们,这里是年当地村民为躲避侵华日军而修筑的防御工事。当年,在灌阳县驻扎有一股日军部队,时不时骚扰恭城民众。加上民国34年(年)6月3日,国军第二十军第一六九师师长曹玉珩部与日军步兵第三十四联队(联队:相当于团级)第三大队在龙虎关对峙,日军短暂驻扎在恭城境内。老百姓为躲避日军,纷纷深入原始森林或地下岩洞“坚壁清野”。但日军入县境期间,群众被杀害人,失踪人,损失牲畜头。
沿着乱石,崎岖下到洞中,看到钟乳石甚多。可惜早年有人开挖钟乳石,被破坏了一部分。好在当地村民联合起来,及时赶走盗采乱挖的人,幸好尚有不少钟乳石被保护下来。洞口底部地面像绿毯一样,长满了地藓、台藓,以及一些蕨类植物。
洞里是一大厅,很宽,占地面积大约近3亩。钟乳石林立:有的像蘑菇,有的像瀑布,有的像笋子,有的呈云朵状在地上,有的如褶皱的包子倒挂在岩壁……。进入洞里深处,看到有一个貌似桂林象鼻山的有穿孔的钟乳石,在这座钟乳石地面,有一个约十平方米存水的小水潭。听友人讲,天热的时候,还有村民在这里洗冷水澡。
由于我们来得仓促,没有带照明工具等,只是用手机探路,为了安全,我们只深入洞内三百米左右便不再前行。
从洞中走出洞口,两旁石壁上长满了钟乳石,造型是千奇百怪,特别是洞口的钟乳石,几乎撑起了整个岩口,“撑口岩”样子也是蛮奇特的。
在洞口,发现这里的石头表面是褐色的,但石质是白色的方解石,可以做腻子粉或者水磨石点缀的原料,一般称为“米石”。或许怪不得叫“白米岩”,想必也与这里的石材有一定关系。
当然,更精彩的故事来自于我的那位村民朋友,他姓余,名锡林。坐在洞口的石头上,走累了的老余深深吸了一口烟,向我们娓娓道来:时光倒回到传说中的古时候,当时南蛮(古汉人对南方少数民族的称呼)地界战火昏沉。战乱纷争加上天气长期干旱,民不潦生,大批灾民无家可归,带上唯一细软逃往深山老林。一批十余人的难民家族在深山中发现了一个有白石头的天然溶洞,洞中有水且宽敞平整,于是为首的长者决定在这洞中暂时居住下来了。
白天,男人们出洞打猎,女人们则在洞中带娃守家,饥一餐饱一顿日子倒也能暂时安定下来。长期的打猎使得附近的野生动物资源也越来越少,其中一位年长者为此现状焦虑不安。某天他坐在水边发呆不停地用手捧水洗脸,这时候突然对面岩壁上突然传来声音:请问老人家你为何如此,有什么心事说出来我倒是可以帮帮你。
紧接着岩壁上出现了一张英俊的脸,顿时洞内祥云轻涌,霞光泗射。老头明白遇见仙人了,他赶紧双手合十把自己的顾虑一一告知。仙人听说后微微一笑说:这个事情我帮你吧,每日午时三刻(中午11时45分左右)你到这里来击壁三声我自会送你大白米三升,切记此乃天机,需以掌击。说完祥云即散,石壁也恢复了原状。
解决肚子温饱问题比天大。老者半信半疑,但心思着也许真的是菩萨显灵了。第二天午时三刻,老者带领族人来到石壁前烧香烧纸,磕头跪拜,随后老者在石壁上轻击了三掌。这时侯石壁突然打开了一个小洞并有米粒相继落出,族人们赶紧把盛米工具接上,不多不少刚好三升,族人们大喜:咱们有米吃了……
话说也是那个战乱年代,避入深山的另一批难民,住在对面叫“蜜蜂顶”的深山上。他们之前也住过白岩,因条件艰苦而离开了白岩,也知道了这族人目前在居住。几年时间过去了,他们很是纳闷,想不通洞中族人以何为生计。
于是他们派人与洞中族人接近,从侧面打听到洞中有个出米玄机。山上族人有意让到了出嫁年龄的本族姑娘嫁与洞中族人为婚。日子一长,山上族人已有一半到了洞中居住。人一多,洞中那点米肯定也成了问题,饿还是有得饿,在附近打猎可以说“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毕竟野味不如大米这类五谷杂粮淀粉、碳水化合物饱肚子。
两族人于是大力开荒种田,由老者向仙人石壁祈求取到了谷种。“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两族人日子过的倒是安定。至此山上族人也全搬来洞外居住,好一片融洽!或许历久弥新,形成了现今九板村(交椅村、界头村)、白燕村等古村落的原始雏形。
故事讲得是峰回路转。许多年后,一支战败的军队也来到了这里。他们烧杀抢掠无恶不做,赶走了原住族人,抓下一部份女人,很快占领了这个村庄。他们威逼拷打原住族人,获悉了山洞出米的秘密。
残兵也是部队,人多,部队根本就不耕耘粮食。日子没过多久村庄上留下的粮食也差不多吃完了,洞内那点米可以说顶不了用了。这时有士兵向为首的总兵建议把落米洞口加大,那岂不是够维持了。总兵于是派些士兵进洞日夜捶凿终于把洞弄到原来的几倍宽。每日午时三刻大担的白米从洞内挑出,这个军队也就“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在这里驻扎下来。
战乱年代好景维持不久。两个月后,另一派系更强大的军队也到了这里。很快消灭了残兵,占领了这里,活捉了总兵,讯问到了洞内玄机。为首的便要这总兵再扩大洞口,当时已有了火药。于是这支军队便携带足够的火药,无数个日夜后洞壁也快炸得没型了。可从此以后这大洞始终没有再没落下大米,至于这支军队后来究竟如何了,没有再多的传说了,只知道“白米仙岩的传说”从此传开下来。
其实,早在十多年前来九板村亲戚家拜年,也曾听说过“白米仙岩传说”,当时传说的版本是:白米岩脚下有座古老的小寺庙,庙里住着长老、胖和尚和一个小和尚共三人。在庙后的白米岩有一个直径约一寸的石眼,由仙人开恩,每天定时定量出米。在粮食匮乏的朝代,他们靠这口石眼出米,每天吃一碗米,多也没有。经常不怎么够吃,胖和尚和小和尚饿得哇哇叫,总想多吃多占,但长老总是制止他们,叫他们别贪心,有米有粥吃就行了。有一天,长老到十多里外的集市赶集,胖和尚与小和尚偷偷商量,三个人一天吃一碗米,不够吃。怎么办?如果石眼宽些,就能出更多的米。于是,胖和尚与小和尚拿来工具把石眼凿宽。于是乎,上天惩罚贪心的人,石眼凿宽后,再也没有米出,贪心的和尚后来饿死了,寺庙也毁了。
以前听到这个故事的时候,还曾经幻想去岩壁上找石眼。传说毕竟是传说,现在这洞还在,“青山依旧在,只是朱颜改。”我们认为每一个不寻常的地方都会有一道传说罢了,只是发掘与否的问题。听村中长者说,出米眼在面向洞口的右下部分。我们觉得是否真的有出米眼已不重要。读者们想去游玩一下的话很容易,白米岩距离恭城县城约二十七公里,洞口离村道不远,进到九板村一带一打听就能找到。只是目前尚未旅游开发,基础设施没有建设,还处在“待字深闺”中。
此外,白米岩与白燕村名由来有关,以前白米岩里很多燕子在筑巢,“白燕”村名就此喊开了。在解放以前,白燕村隶属于九板乡。新中国成立以后,九板生产队划归白燕大队,但上世纪60年代村民想改回“九板行政村”名称,但由于历史原因,虽然村委会现驻地在九板自然村,但行政村名仍然是“白燕”。
从九板村一带进到共和村,周边有“小天门山(塴眼山)”、猴子岩、罗汉肚洞、将军峰、燕子山、大小明源河等自然景观星罗棋布。如果有识之士开发出来,会是一个不错的旅游项目。年编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