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生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我和我的支部第二期从荒地到ldqu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是由于什么引起的 http://pf.39.net/bdfyy/zqbdf/150611/4637854.html

说到双东镇金锣桥村

可能很多人不太了解

不过提到凯江大回湾

很多人都会说:“哦,原来在这儿说。”

今天就跟随

德阳广播大型融媒体系列报道

《我和我的支部》第二期

去听听左希柏和金锣桥村*支部的故事

点击音频,播放收听

↓↓↓

位置偏,经济落后,劳动力缺乏,土地撂荒,这就是以前双东镇金锣桥村当年真实的写照。那时候的金锣桥村,不仅外地人看都不看,本地的青壮年劳动力也大量流失。这一切,都被村*支部书记左希柏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要想摘掉贫困的帽子,首先就必须得发展产业,通过产业发展助力老百姓脱贫致富。为此左希柏先后组织人员到蓬溪县、洪雅县、丹棱县和重庆市江津区等地考察,寻找致富项目,在充分考虑了本地气候、土地、经济效益以及劳动力的情况下,最后决定带领大家发展青花椒产业。为打消老百姓初期种植的顾虑,左希柏鼓励*员干部都带头参与青花椒种植发展。支部*员尹华东率先建立了一个30亩示范基地,9组组长张开长带头种植青花椒余亩,80岁的老*员尹光兵主动承担起了合作社负责人职责。

青花椒两年挂果、三年投产,为让村民们能够更好地学习青花椒日常管护和采摘,左希柏还特意邀请技术专家来到田间地头,采取“课堂理论+田间指导+动手实践”的模式,手把手地向村民们传授花椒种植技术;同时积极协调和企业洽谈协商,签订“合作社+基地+贫困户”农业订单模式,为青花椒产业销售购买“保险”。

项目有了,村民理解了,发展产业还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为了积极争取上级有关部门对金锣桥村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左希柏踏破铁鞋、磨破嘴皮,能跑的部门都一一去跑、能争取的资金都一一争取。终于,在他的不懈努力下,先后有多万元的上级项目资金落地金锣桥村,解决了产业发展的燃眉之急,左希柏用这来之不易的资金建成了多亩的青花椒产业基地,配套建设了现代化的花椒烘干房和冷冻库。

打造“休闲+观光”为一体的新思路

除了大力发展青花椒种植技术外,左希柏还积极利用凯江大回湾特有的自然资源优势,发展凯江大回湾农、文、旅产业扶贫园项目。

项目建设初期,由于部分农户的不理解,项目推进困难重重,左希柏得知情况后,积极组织当地*员代表逐户收集群众意见建议,同时挨家挨户上门沟通,不厌其烦讲解项目发展带来的益处,最大限度争取理解,最终得到了当地村民的大力支持,项目建设顺利推进,凯江大回湾游客络绎不绝。同时为了延长赏花周期,让游客从“来过”到“留下”,左希柏带领全体村民,以艰苦创业的精神,重新拓荒了位于狮子山上的余亩土地,栽植具有经济和观赏双重价值的万寿菊,并计划打造集休闲、观光为一体的“狮子山—月牙湖”网红基地。

“大干红五月”是金锣桥村最真实的写照,热辣辣的太阳并没有吓退敢想能干的金锣桥人,反而成了他们勤劳致富路上的见证者。

现在的金锣桥村,建了2个果蔬专业组织,青花椒产业基地年生产总值20多万斤,总收入近万元。还有每天能烘烤加工1万斤青花椒加工能力的产业支撑体系。凯江大回湾也成了“网红打卡点”,年接待游客20余万人,带动周边农户户均增收0元。

这一切的一切,都包含着左希柏的辛苦付出,作为基层*员,他用他的实际行动践行了一名共产*员的初心与使命;作为村支书,他用他顽强拼搏的精神、不轻言放弃的信念感染了金锣桥村每一位*员同志,锻造出了一只凝聚力强、作风优良的*员干部队伍,让*旗在金锣桥村高高飘扬!

我和我的支部

即日起

德阳广播连续推出篇支部先锋故事报道

FM99.0首播13:35分重播19:35分

FM95.9首播12:15分重播18:00分

主办单位:

中共德阳市委组织部

承办单位:

德阳市广播电视台

协办单位:

德阳广播FM99.0/FM95.9

四川天音传媒

编辑

郑阳森(实习)

责编

林波龚婷

监制

阳文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