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生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记忆非遗远去的年味 [复制链接]

1#

看到了百家号上的记忆非遗活动,我还是新手不能参与,但还是勾起了我诸多的回忆。

我记得头几年特别爱看徐帆等主演的《大过年》,该剧讲诉了一户北京人家三十年间围绕过年发生的生活变迁。每次看这部剧的时候,不禁让我想起小时候过年的情景。对于一个孩子来讲,过年的美好记忆大抵都是围绕在吃上。

年货一般都提前采购,主角就是猪肉,买多少猪肉取决于家庭的富裕程度和成员的多少。我家一般小年左右买上二三十斤猪肉,不是前槽就是后臀尖。买好的猪肉在分割成小块,放到外面空置的水缸里保存,东北的冬天大多是冰天雪地的,气温低,没多长时间就会冻的硬邦邦的。这招比冰箱还好用,那时候的农村大家都穷,能用的上冰箱的除了小卖店,就是绝对的大户人家了。如果哪一年赶上气温稍高,怕肉变坏,也会去附近的河里打几块冰和肉放在一起。

除了买猪肉,还会买一点点牛肉,留着除夕夜晚上包饺子用的,记忆中有一年牛肉萝卜馅的大蒸饺特别好吃,长大后我怎么做,都做不出那个味道了。买肉的同时,也会买一些猪内脏,猪大肠是比较麻烦的,要反复清洗好多遍,才会焯水保存,留着春节期间招待客人的。我们那时是半大的孩子,等轮到我们上桌吃饭的时候基本都不剩下啥了,所以很少吃到。猪肝是不能冷冻的,一般煮好后切片加入蒜末和酱油拌好,就可以直接吃了,因为不好保存,所以那时这个吃的相对多一些。每逢外屋(我们管厨房的叫法)里蒸汽缭绕的处理这些事时,年的韵味就更浓了一些。

那时候香蕉是非常奢侈的水果了,大概3.5一斤,也就偶尔生病大人才会给买。过年的时候会买一些桔子和梨,禁不住小孩不停的叨(拿的意思),没几天就会见底。最常见的,吃的最多就是苹果了,临近的县里有种植苹果的,那时候都是用大米换,一斤大米可以换2、3斤苹果,多的时候会换上整整一大水缸,可以吃过整个冬天,国光的味道是现在的富士永远无法比拟的。东北还有一种特殊的水果——冻梨,吃这个时候千万不能着急,必须用凉水把梨完全还透了,从外面剥去厚厚的一层冰碴,一口咬下去,水多汁甜,冰凉爽口,坐在热乎乎的炕头吃这个,别提有多舒坦了。

花生和毛克(瓜子)也是过年必不可少的,有时候会买来生的,自己用大锅炒。刚出锅的时候会很热,吃起来比较软,放凉之后才会变脆变香。母亲是一个特别节俭的人,有时候会只买花生米,不买花生,用她的话讲,壳多压秤啊!花生米的价格和花生也差不多了多少,所以这样更划算。偶尔还会买蜜枣、柿饼子等干果,因为很少买,觉得异常珍惜。我最喜欢是一种酒枣,红红的大枣,入嘴后有丝丝酒香的甜糯。水果糖也是过年里的标配,但是大家对大白兔可能更记忆犹新一些,我的印象里小时候真没有吃过,这就是农村和城市、贫穷和富有的差距吧!

小时候我们那个地方冬天是吃两顿饭的,但是除夕那天一定是吃三顿。天还没亮,父母就把我们揪起来吃饭,也不会像平时那样早饭大多是粥,基本都是煮上一大盆的米饭,象征一年都有干饭吃。吃过早饭后,父母就开始准备午饭了,午饭是一年中最丰盛的一餐了,一般会做6或者8个菜,有钱人家做的会更多,反正都是双数,大家图个吉利。鱼是必不可少的一道,其它的菜都是凑数,比如摊个鸡蛋,炒个酸菜粉条、切个苹果和桔子拼一盘。我爸还会亮个“绝活”,把瘦肉切丝和调料以及葱丝拌好,做出来有中下馆子的感觉。冬天的青菜很贵,买的很少,多数也是留着招待客人的。豆角切丝炒了或者绿油油的茄子用手掰成大块炖了,冬天里能吃到这些觉得异常美味。

有鱼有肉,怎么能缺酒?除夕的上午,我和姐姐会屁颠屁颠的往小卖部跑,除了给我爸买两瓶1.5元的雪花啤酒,我们还会买两瓶1.2元的香槟。牌子不记得了,大抵都是附近城市小作坊里的,但是那个时候觉得好开心。

和啤酒瓶一般大小的香槟酒

吃过午饭后,要睡觉的,为了储备精力看晚上的联欢晚会。其实也是白储备,小孩子,即使白天睡了,晚上也撑不过10点又睡着了,所以很多年我都没有看到听到除夕夜里大家接财神振聋发聩的鞭炮声。

下午四五点开始,妈妈就开始准备晚上包饺子的各种馅料了。芹菜只能用芹菜杆,但叶子也不会浪费。焯水后切沫,和蒜泥和酱油一起拌好,饺子还的有段时间才能做好,谁要是饿了,就会用开水泡米饭,就着这芹菜咸菜,清淡爽口,吃起来比中午的大鱼大肉要舒服的多。

天刚蒙蒙黑的时候,小孩子也有一件事要忙,用灯和角旮旯,寓意新的一年家里别招小偷。所谓的灯笼是用罐头瓶子、铁丝、木头三样简易做出来的,在找一个半截的蜡烛,点燃后把蜡油慢慢倒进瓶底,并迅速的把蜡烛粘到蜡油上,好固定在瓶底。有的时候走起来带风了,蜡烛还容易灭,或者蜡烛没固定好倒了,反复多次才能照完,虽然麻烦,但对小孩来讲也是其乐无穷的。

网上找到唯一一个比较像的图片

东北的冬天还是很冷的,所以我家饺子都是早早就包好了。包好后放在锅盖或者簸箕上,拿到外边去冻,没多长时间就冻硬了,收起来放在塑料袋里保存,吃的时候拿出来蒸就可以了。包的饺子大多都是蒸饺,只是在最后剩的不多的馅料才会包水饺,就在三十当天晚上吃,吃完后大家都猫在炕上看春晚了。

初二开始,大家走亲访友,聚在一起吃吃喝喝的开始了。但我记忆最深的是那几年,县城刚成立的电视台从初一开始播放连续剧,《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天龙八部》等当年热门电视剧都是那时候看的,一天五集联播,广告很短,看的好过瘾。我也是有侠女情节的,那时过年送礼时兴送果盒,里面都是做的不咋好吃的点心,但捆绑果盒那个丝带很好看,我收集了好多的颜色,可惜后来家里拆迁,这些东西都没了。

有没有勾起你的回忆?

过年期间,农村还有一项娱乐必不可少,就是东北大秧歌。他们都会到村委会、各个小卖部,和村里一些有头有脸的人家扭上一段。所到之处,都会赏给秧歌队20-元不等的钱,主要看主人家的阔气程度。秧歌队也会把赏钱喊出来,让大家了解,但都是扩大10倍的。比如赏钱50元,他们会说赏金.我们这些小屁孩为了看扭秧歌会跟着走很远,有时候都跟到隔壁村网上去了。年大抵就这样过完了!

熟悉这样的高跷吗?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