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生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我们是如何一点一点失去年味的 [复制链接]

1#
武汉白癜风研究所 http://m.39.net/news/a_5229353.html

(王清茗)近年来,很多城市开始实行“禁炮”制度,传统在环保与文明面前显得弱不禁风。过年放炮源于一个古老传说,一个所谓“年”的怪兽来侵害人间,人们只好拿爆竹、炮仗来吓走它。

千百年来,这个传说被口口相传,从来没有人考证他的真实性,相反却原因以此为借口,用“满地红”、“高升”这样的双关语来表达对新年良善的愿望。特别是孩子们,能在春节期间的寒假里,拥有一两挂鞭炮,成为童年里最大的乐趣。如果再碰上宽容的家长,春节期间不去过问孩子的作业,快乐就变成了狂欢。

这样的记忆,在四十岁以上人的脑海中尤为深刻。一挂百头鞭炮,要拆开了放——拿着香或者从家里偷出来一根香烟,甚至要学着大人的样子抽两口——这两天很少有孩子因此被大人责怪,唯一纠结的就是放炮时候不要弄脏身上穿的新衣服。

新衣服是大人早就准备好的,甚至在刚买回来或刚做好的时候就已经试穿过。那时候一般家庭都有一台缝纫机,每个妈妈几乎都是缝纫高手,不合身了都需要亲自去改,或收或放,直到合身为止。孩子们尽管知道春节新衣早已准备好,但还是要跟着大人忙整整一个月。擦玻璃、扫院子,然后从小年开始排队买豆腐、带鱼等年货,直到三十晚上那顿饺子。为此每个孩子都有成就感,并将此成为炫耀的资本。

但随着生活的好转,从饮食开始,人们的春节的渴望逐渐冷却了下去,春节也不再是穿新衣的必要节点。时下很多女孩子抱怨满柜子的衣服而没有衣服穿,同时也不知道从哪年开始,街边面皮、灌肠等小吃摊在春节异常火爆。

而近年来,很多家庭,年夜饭早已不在家里吃,大饭店的年夜餐早早地在几月前就被抢购一空。不少家庭表示,现在不是吃什么的难题,而是在哪里吃的选择。

生活细节的变化成为现在失去年味的一个主要原因。更新生活,必然会失去或者主动放弃原先的模式或者范例。忙年,几乎现在很少提及的字眼,却是过去每个家庭的必须。从腊月甚至更早开始,先从换洗被褥开始,做新衣、备年货,有时候还得托人买点比较好算不上高档的烟酒、瓜子花生,如果孩子放假了,还要带孩子奔走在各大商场,就连袜子都得精挑细选,顺便看看哪家的糖是大白兔奶糖。

很多人抱怨现在的年轻人不懂得过日子。现在的年轻人根本没有经历过物质紧俏时代的窘迫,往往去趟超市就买回来春节的一切。日子过得很舒适,反倒抱怨春节的年味越来越淡。

春节之所以成为中国人心中的第一大节日,首先因为过年是以时间跨度决定的。过去很多人们是从年前两个月就开始筹备过年,一直到“二月二”为止,几乎占据了一年的四分之一,中国没有哪个节日被如此重视。其次是仪式感开始逐渐地消失。

忙年本身就是一种仪式。在忙年最后就是写春联、贴春联。现在印刷的春联是没有灵*的。买来红纸、笔墨,一年最美好的祝福是要通过十几个字完全表达出来,需要全家人绞尽脑汁,甚至要请邻居和长者最后把关,如果自己书法实在看不下去,还得带上一包好烟,请妙手去泼墨。

贴春联更是一门学问,春联要平整没有褶皱,而且一年不得脱落。熬浆糊需要的是技术,水分、火候都得拿捏得恰到好处,不能过稀,也不能有面疙瘩存在。而那时的红纸又不像现在的电光纸、铜版纸具有硬度和平整度,贴春联时候需要用干净布子、毛巾、小笤帚等从上到下顺序碾平,不得有起泡、起边等现象。

春联作为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承载了整个春节的脸面。在春节走亲访友期间,看谁家的春联字写得帅,内容写得新颖,完全是现在标题*们无法理解的内涵。

而三十的年夜饭或者初一家庭大团圆的聚餐,更体现了中国家文化的博大精深。固然吃是重要的一部分,更重要的在于做的过程,无论大家族还是小家庭,总要把最丰盛的宴席摆上来,考验的是家庭主人对生活的态度和持家的本领,台面上比得是刀工厨艺,厨房里却是勤俭持家好家风的传承。

这时候免不了就是婆婆与媳妇之间的抱怨和对决。婆婆总是嫌媳妇不会过日子,不是懒就是浪费,媳妇总是嫌婆婆话多唠叨。因为礼数,媳妇们帮着婆婆打理上下,表面上笑脸相向,忙于应承,心里却盘算着给大伯子小叔子孩子压岁钱的多少,也时候也会在想,什么时候自己能熬成婆婆。而男人们则是在酒桌上大快朵颐,即便平时走动较少的兄弟们,血缘亲情也浓缩在一杯酒里。

这才是过年的真实本意。一方面对生活有着良好的愿望和无限的憧憬,另一方面从朴实中突然“奢华”起来,感觉生活很甜美。过去人们把日子当年过,慢慢熬出了好生活。现在人们生活安逸了,居住环境改善了,钱也多了,却把春节大餐安排到了饭店,把年当日子过了。

都说轻易得到的东西不会珍惜,过年也是如此吧。不是说生活条件好了,年味淡了,而是太轻易和草率的过年,缺失了对生活的敬畏之心,和鞭炮无关,和美食无关。

(图片为张壁古堡年春节活动现场照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