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可以治疗得好吗 http://m.39.net/baidianfeng/a_4755379.html一日三餐,不可或缺的一定是主食。医院营养医师曾瑜说,吃饭一张嘴,看似简单,但其实隐藏着许多营养学问。
什么食物适合长期食用
按照中医的说法,某种食物如果偏性太大,是不适合作为主食来长久食用的—太甜、太寒、太热的,是不会作为主要食物的。比如龙眼、荔枝、甘蔗、梨等水果就不会成为主食。它们虽然好吃,但不是太甜太热,就是太甜太寒。作为主食,一定得是怎么都吃不厌的,而且人长久吃了以后,不会出现身体不适的那种食物,得是味道淡而微甜,性平或微寒或微温的食物,绝不能是重口味的东西。
“真味只是淡”的确是一句至理名言。你看我们吃的稻米、麦子、玉米、小米、豆类,乃至母乳或其他奶制品,无一不是味道冲和而淡、属性平和的。因为长久食用性味过热、过寒或味道过于浓烈的食物,会导致气血阴阳的失衡,有害健康。“气增而久,夭之由也。”食物的偏性只能在身体失衡时用来纠偏,而不可以用来长养身体。
那么我们如何知道哪种食物是淡而性平的呢?从呱呱坠地那一刻起,我们的舌头就知道,这是本能,而不是基于科学分析与理论说明。
《*帝内经》的饮食原则
我们看两千多年前的《*帝内经·素问·藏气法时论》中如何表述合理的饮食结构:“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这段话的大概意思是,带壳的谷物及豆类是养身体的主要粮食,水果起到辅助作用,肉类是身体虚弱时补益的食物,蔬菜主要起到填充肠胃的作用。《*帝内经》提倡的以带壳的谷物及豆类为主食,辅以适当的水果和蔬菜,以及少量肉类的饮食结构,正是全世界主要长寿之乡的人民的饮食结构,也是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健康合理的饮食平衡模式。
五谷主要指:黍、稷、稻、麦、菽。需要注意的是,带壳和不带壳的在名称上是有区别的。比如黍,去了壳叫*米,北方有的地区叫糜子,比小米稍大,黏性也比小米大一些,有些地方将其作为制作糕点的原料;稷,去了壳叫小米,古人又称为粟;稻,去了壳叫大米;小麦,去了壳叫麦子;菽,就是豆类。所以所谓“五谷”,实际上是四谷和豆类。
从现代营养学的角度来分析,谷类的主要成分是淀粉等碳水化合物,大约占70%,蛋白质约10%,脂肪约2%,及一些维生素、矿物质、微量元素。所以谷类能提供人体所需的主要热能,但其蛋白质含量偏低,脂肪量很少。而大豆等豆类的蛋白质丰富,约占36%,且其氨基酸与人体的相近,脂肪占18%,钙、磷等也含量丰富。这样谷类与豆类就可起到互补的作用,因此,古代提出的以谷类及豆类为主食,是符合现代营养学基本原理的。
强调一下,食用谷类不可过于精细。古代的粮食加工大多比较原始,谷类加工脱壳后带谷皮较多,但我们现在机械化加工的米、面粉有些过于精细,而完全没有谷皮是不利于健康的,因为谷皮中有丰富的B族维生素(特别是维生素B1)和维生素E。
谷类的皮虽然占的比重很小,却对健康有着重要的意义。粗加工的*米、小米、粗制面粉或全麦面粉,以及玉米,基本保留了谷皮。但目前市售大米过于精细,如果我们煮饭前又淘米过久,就很容易损失其所含维生素。
五果包括李、杏、枣、桃、栗。这里面既有水果,也有干果,这也与长寿地区之人的饮食方式很接近。
五畜即肉类,包括牛、犬、羊、猪、鸡。我们经常说药补不如食补,古人认为,肉类有补的作用,对虚弱的人有益。一些虚症,比如阴虚、气营虚或精亏的人,不要吃得太素。
另外,被疾病长期消耗到消瘦的肿瘤患者,也应该吃一些肉类以滋补身体,如果消化功能弱,可以把肉煮得烂一些。另外,长期从事高强度体力活动的人也不宜吃得过素,要适当吃一些肉类,补充消耗。
五菜即韭、薤、葵、葱、藿(豆叶)。古代的五菜,除了韭菜现在还经常为人们食用及葱主要作调料之外,其他的,我们基本不太吃了。葵菜主要是指冬葵,性滑利,有通大便的作用,是古代的第一蔬菜。值得注意的是,古代的蔬菜以温性居多,现在的则以凉性居多。
蔬菜除了含维生素和矿物质外,最重要的是含有大量纤维素。人的肠道是不能吸收纤维素的,因此吃蔬菜可以促使肠道蠕动,有利于排便和*素的排泄。肠胃通畅是长寿的重要因素。
长寿人群的饮食特点
江苏如皋市、广西巴马县、湖北钟祥市、四川乐山市、*和田的克依、辽宁辽阳兴隆村等长寿地区人群,均以天然谷物、豆类为主食,吃的菜荤素兼有,以素为主,大多吃青菜、瓜果、豆制品和蛋类。如皋的百岁老人中,有74%每天早晚都吃粥,粥多用粳米、小米、玉米面、大麦等熬制,中午则吃大米饭。
世界上的其他长寿地区,如外高加索、巴基斯坦的罕萨、日本的冲绳和地中海国家等,其人群饮食结构也同样如此:主食为玉米、豆类、薯类,水果吃得多,肉类吃得很少,而且饭量小。圣马力诺、意大利的凯姆波蒂迈勒等,主食是全麦面包,吃的油以橄榄油等植物油为主。当然,对沿海地区的人来说,深海鱼也是主要食物之一。
总结一下,长寿地区的饮食中有三类食物不见于《*帝内经》的饮食原则,那就是玉米、红薯及深海鱼类。玉米和红薯是后期才从美洲传入中国的,同时,中医文化主要孕育于中原内陆地区,故鱼类也不作为主要食物。虽然历史上关于养生的话题涉及红薯的不多,但其他薯类,如山药,也是重要的抗衰老食物。
现在我们知道了长寿之人的饮食秘方,那就是以谷类粗粮及豆类为主食,且以粥的形式居多,食量不大,多食红薯类食物,多食用不饱和脂肪酸丰富的植物油,伴以瓜果、蔬菜,食肉量偏少,在部分沿海地区,深海鱼类也是他们的主要食物。(本文作者为北京大学中医教授蒋文跃)
来源
《北大蒋文跃的中医养生课》作者
蒋文跃海南出版/出版
1
END
1
订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