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生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妙法莲华经讲记middot如来寿 [复制链接]

1#
颠疯病 http://news.39.net/bjzkhbzy/210722/9218094.html

印广门清法师主讲

如是我成佛已来,甚大久远,寿命无量阿僧祇劫,常住不灭。诸善男子,我本行菩萨道,所成寿命,今犹未尽,复倍上数。然今非实灭度,而便唱言,当取灭度,如来以是方便,教化众生。

三句话不离本行,往往就给你来个画龙点睛。这里又是个「如是我」。如果粗心大意的人来讲,「如是我」嘛,就是佛讲呐,就是这个情况啊!我成佛以来这么长时间。实际上这个「如是我」是不是我们的真心本来面目?没有哪一个人不是法身佛,没有哪一个人不是释迦牟尼佛,这是真的。只要我们明白这个道理,放下我执,破除烦恼习气,究竟圆满成佛的时候,你知道:啊,我就是释迦牟尼啊!我就是那一头牛魔王啊!我就是那个小老鼠啊!你这个时候才能真正证得万法同体。这就是「如是我成佛以来,甚大久远」,恢复到我们的真心本来面目。

寿命无量阿僧祇劫,常住不灭:佛现身说法来帮助法会大众成就无生法忍。

因为在前面已经有舍利弗等这个因缘。佛讲舍利弗这些人在二万亿佛法中受佛教化。在大通智胜佛那一节又讲啊,未来世能受持《法华经》的人已经在十万亿佛法中成就了道行。可是这些人在每一生每一世他都以为自己就是这一生一世在修行。那佛通过自己现身说法,让我们修行人自己来观照,我们跟佛是不是「无二无别」呀?只是因为我们有隔阴之谜,才以为我们生生世世在生啊、在死啊。其实我们跟佛一样,从无始走到现在,没有比他少走一步,没有比他少活一秒,而且智慧不比他少一丝一毫。只要我们放下我执,立地成佛。当明白这个道理以后,是不是已经放下一大半了?见道以后你没有办法不放,你放也放,不放也放,你已经放了,明白吗?许多人讲,我明白这个道理了,我就是有烦恼习气,他认为自己就没有成佛,没有放下,他不懂得明白了这个道理就已经放下一半。

就比如说你明明学会了游泳,仍然说:不行,我不会游泳!为什么?我衣服还穿在身上。我们到游泳池里去游泳的时候,把这个衣服一脱,你当下是不是就会游泳啊?肉团身就是一件衣服,真人已经学会了游泳。当我们这期生命结束进入中阴期,就等于进入游泳池,当下成佛。

其实我在讲这段经文的时候啊,始终扣住为什么佛在讲了〈如来寿量品〉以后马上就给那些菩萨授记。人家还没有喘一口气,他就给他授记了,不管你承认不承认,不管你举手不举手,他给你授记成佛了。我们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不仅要知道「听经闻法当下成佛」,更主要的要知道为什么听经闻法能够当下成佛。

诸善男子,我本行菩萨道,所成寿命,今犹未尽,复倍上数。然今非实灭度:在前面品题讲了三种寿量。「法身寿」是无始无终;「报身寿」呢,方便说是有始无终;「应身寿」有始有终。这都是方便说。他那个应身寿命有始有终,是随众生之缘示现。无论是报身寿还是应身寿,如果用「如来藏」来讲,都是无始无终。它就在本性里。所以我们在讲分别法的时候要注意「分别不妨无分别」。「一真一切真」,法身寿命是无始无终,那报身应身是不是也是无始无终啊?

今犹未尽:佛在娑婆世界示现八十年,在其它世界有的示现一亿年,有的无量劫。前面讲,通过「八个不可计」来说明他的寿命,那这里是第九个了。「八个不」是他成佛以来的寿命,现在「应身寿命」还是「复倍上数」。这个「倍」,你还不知道是一倍、两倍,还是「五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祇」倍。所以我们从这九个角度来观照一下这个不可思议殊胜的时间,又是在微调心量。

然今非实灭度:一者,示现的时候叫「照而常寂」,那么灭度的时候是不是叫「寂而常照」?他灭度了没有啊?山河大地、树木华草哪一法不是佛?在「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呀!二者,在此土灭,在他土生,他有无量的化身在其它佛土啊!都是「非灭示灭」,是随意示现而已。

前面在〈见宝塔品〉是不是看到那么多分身佛,他哪有个生灭呀?无量的分身佛在那里,是不是他释迦牟尼佛?只要放下我执,放下烦恼习气,我们也可以自在变现。你刻骨铭心深信这个道理可不简单呐!你当下身价百倍。这个百倍不是百倍呀,这个百就是无量倍。

所以者何?若佛久住于世,薄德之人,不种善根,贫穷下贱,贪着五欲,入于忆想妄见网中,若见如来常在不灭,便起憍恣,而怀厌怠,不能生难遭之想、恭敬之心。是故如来以方便说。

比丘当知,诸佛出世难可值遇。所以者何?诸薄德人,过无量百千万亿劫,或有见佛,或不见者,以此事故,我作是言:诸比丘,如来难可得见。斯众生等闻如是语,必当生于难遭之想,心怀恋慕,渴仰于佛,便种善根。是故如来虽不实灭,而言灭度。

又善男子,诸佛如来,法皆如是,为度众生,皆实不虚。

这段经文呢,佛是利用众生的心态。一个家庭存在的时候,或者一件东西在手的时候、或者一个朋友相处的时候,往往我们不懂得珍惜;当这个家庭破裂、当这样东西失去、当朋友分手的时候,我们往往后悔万分。这也是凡夫很容易出现的一种心态。所以佛示现灭度,是让众生「生难遭之想」。

我们常讲「人身难得,佛法难闻,大法难遇」。人身一失,万劫难复——「万劫」是无量的万万亿年呐!在三恶道里可不好受啊!人身难得,要珍惜,用来成佛。

「佛法难闻」,你得人身时佛不一定来,佛来的时候你不一定在。佛法难闻,大法更难闻!现在世界上多少人都闻到佛法了,又有几个人闻到《妙法莲华经》了?即使佛在世的时候,佛前面传法四十一年,这四十一年中是不是难免一些弟子就要往生啊?值佛在世他都没能听到《法华经》。无量国土无量众生想听《法华经》的名都不可得;就是《法华经》在世,道场还难逢。我们这几千年以来,有几个像样的道场在传《法华经》?古时候交通不发达,物质文明很差,要搞一本经书,你倾家荡产。五十年前要读一本佛经还要到图书馆里自己带笔记本去抄出来。在三十年前那个早晚功课本,只有师父才有一本,更不用说什么手机呀。现在全部给我们遇到了,还不快走啊?还不当下就走啊!但是明白了这个道理,我劝大家,最好慢几步,我们也弘弘法。

过无量百千万亿劫:娑婆世界众生的福报算大,不到一个大劫就有一尊佛出世。虽然不到一个大劫,也是几十亿年呐!而你如果得不到人身的话——正好弥勒佛出世时,你在恶道;也可能在弥勒佛出世之前你在人道里晃了一下子,正好再过几百年他出世了,你又到恶道里去,这一去几十亿年,很可惜啊!

斯众生等闻如是语,必当生于难遭之想。大家现在有没有生「难遭之想」啊?所以一定要把《法华经》听懂。「心怀恋慕,渴仰于佛,便种善根」。「渴仰于佛」就是渴仰于《法华经》,《法华经》是如来全身——法身、报身、化身全部在。《法华经》就讲什么是佛,这个文字是不是佛?泥巴瓦块是不是佛?一滴雨、一片风是不是《法华经》?「一真一切真」。读懂了《法华经》的人,就是「见佛」,就是见舍利弗,就是见诸比丘。

并没有讲看到释迦牟尼那个肉团的人是「见佛」。「见佛」是不是就是见性?明白什么是佛,见佛就是成佛。这个理论体系非常圆融。有些人说你明心见性了,那你有没有看到两千年前佛在灵山会上说法呀?这本身就在跟佛唱对台戏。佛明明讲「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那样的法会*也可以见到,有天眼通、宿命通的人就能见到。佛明明讲读懂了《法华经》就是「见佛」,就是见菩萨,就是见四众弟子。所以我们现在见的泥巴瓦块、树木花草是不是灵山会?是不是释迦牟尼舍利弗?都是啊!没有哪一法不是。那你自己是不是灵山会?你自己是不是个多宝如来塔?你自己是不是多宝如来坐在那个宝塔里呀?这叫「见宝塔品」。否则就是见什么?否则就是「见宝塔饼」。

是故如来虽不实灭,而言灭度。又善男子,诸佛如来,法皆如是,为度众生,皆实不虚:「皆实不虚」就是讲诸佛「灭而不灭」,灭是虚,不灭是实。佛不灭是不是包括不生啊?所以灭既然是非灭,生是不是非生啊?那么示现的一切法是不是都是非法呀?你不要执著那个法,要执著那个法的性,要从有形有相的事相来回光返照我们那个法性身。那么讲「皆实不虚」,既然灭也是实,生也是实,那么一切的法虚妄的当下,这个虚妄还是实啊,都是我们的一念真心所变现的。

譬如良医,智慧聪达,明练方药,善治众病。其人多诸子息,若十、二十乃至百数。以有事缘,远至余国,诸子于后,饮他*药,药发闷乱,宛转于地。

又打一个比方来比喻佛示现灭度的真实用心。「良医」比喻佛;智慧聪达,一定是如来果位上的「权实二智」。「聪达」比喻观机逗教。明练方药,比喻佛教化众生的经典和法门——三藏十二部经、戒定慧、常寂灭,种种的法门。经典的文字就是「药方」。

其人多诸子息,若十、二十乃至百数:「多诸子息」既可以说为佛的无量的弟子,也可以说为我们的一念能够显现出无量的法界。无量的法界,佛把它说为「十法界」。那么在这里呢,「十、二十乃至百数」又是一种表现风格,我讲二十法界行不行啊?说一百法界行不行啊?说百法界、千法界行不行啊?这是叫我们不要执著,都是方便说。那十法界,阿罗汉法界还可以说成四果罗汉,菩萨法界还可以说成藏通别,人法界还可以说成男人和女人,天上的人还有二十八层天呢,或者有色界、无色界。我们把它笼统说为无量层次的众生比较合适。

有些法师把它解释说为什么境界、什么品位的人,我们可以圆融一下;我们也不要依他,也不要去诽谤他。他在不同的时间、空间,面对不同众生的根机,总有他的道理。我们是根据现代人的这种心理特点,体现出这个时代的特色。师父讲许多法跟一些祖师大德和一些高僧大德有很大的差别,大家不要感到奇怪。各人所处的时间、空间和众生的根机不一样,「法无定法」,只要我们有利于开智慧,有利于简明扼要就好。

以有事缘,远至余国:以有事缘,是「唯以一大事因缘」。哪个国土时间空间机缘成熟,叫「以有事缘」,佛就到哪里去。他到哪里去,并不影响到你这里来。你这里机缘暂时不成熟且放一下,所以「远至余国」。佛今天在这里示现灭度,明天在那里示现出世,都是应众生机缘而已。

诸子于后,饮他*药:这也就是在没有佛法的时代。「诸子」是佛已经结过缘的弟子,或者那些非菩萨大众。「饮他*药」,是外道修行法,他也是行善断恶。世间法里的「*」呢,是强盗土匪、杀人害命那种*;这种「*」是不究竟。外道虽然行善断恶,但是他是以苦舍苦,修苦行。结果呢,还是得苦果,叫「饮他*药」。如果上升来讲,还有「菩提邪」。

药发闷乱,宛转于地:用外道的那种苦行邪法来成就自己,所得到的还是苦果,不能超越六道轮回,所以叫「宛转于地」。宛转,在六道轮回,却自以为是。

是时其父还来归家,诸子饮*,或失本心,或不失者,遥见其父,皆大欢喜,拜跪问讯,善安隐归,我等愚痴,误服*药,愿见救疗,更赐寿命。父见子等苦恼如是,依诸经方,求好药草,色香美味,皆悉具足,捣筛和合,与子令服,而作是言:此大良药,色香美味,皆悉具足,汝等可服,速除苦恼,无复众患。其诸子中,不失心者,见此良药,色香俱好,即便服之,病尽除愈。余失心者,见其父来,虽亦欢喜问讯,求索治病,然与其药,而不肯服。所以者何?*气深入,失本心故,于此好色香药,而谓不美。

这时佛出世教化人。在众生中,有些过去世中有了善根,叫「不失本心」。有些在过去世中没有种善根,或者过去世中种的善根比较浅,叫「失本心」。

遥见其父,皆大欢喜,拜跪问讯:善安隐归,我等愚痴,误服*药,愿见救疗,更赐寿命:这句一目了然。按照比喻说,「遥见其父」这个「遥」,就是上面的「失本心,或不失者」,距离不等。这里既可以理解为见佛,也可以理解为见法。根据各人根机深浅,见法的认可程度也不一样。

父见子等,苦恼如是,依诸经方,求好药草,色香美味,皆悉具足,捣筛和合,与子令服,而作是言:此大良药,色香美味,皆悉具足,汝等可服,速除苦恼,无复众患:

依诸经方,这是以开药方来譬喻佛的三藏十二部经典各种教门。求好药草,是用经教、用法门里具体的办法来作为修行人的指导教理。色香美味,比喻各种经典、教门之具体特征、具体妙用。师父在这段经文里可以说讲得特别细。就是因为有感于对第十七品佛的那种授记,以及佛对于听经闻法直接证果的论述,许多人麻木不仁。如果叫我来判的话呀,我会把十六品和十七品判为《法华经》中精华的精华,只要你们读懂了这两品,你们自然就会知道。皆悉具足:这是讲无量万法,没有哪一法不具足三德——「法身德、般若德、解脱德」。没有哪一法不解脱。只是众生在迷中,他不这么认为而已。既然法法皆是三德,那么法法是不是皆是法法呀?万法唯一本体。「捣筛和合」,这个「捣」呢,与「空如来藏、空观」相对照。万法皆空,观照这个「空」,着重观照它「空不空」。「筛」,与「不空如来藏」相对照,也叫「假观」。「和合」呢,就是把「空观、假观」圆融一体,叫「中观」。所谓「中观」是讲圆教的「圆中」,叫「无住三昧」。这个「观」是「一观一切观」,住而无住,无住三昧。

所以前面在「空观」的时候着重观它的「真空不空,由空见有」;在「假观」的时候着重观它的「妙有不有,在有观空」。那么「中观」就是「空有不二」,当下一念。十法界万有无非我当下一念。这个「一念」,你可以万万分之一秒而过,这就是「一念信解」。修布施、持戒、忍辱、禅定、精进这五度全部圆满,不如你这一念信解的功德无量分之一。佛以「一念信解」否定无量劫的苦修、苦行、苦证!在第十七品讲到这里,每一个人都会感慨万分。

从前面的「求好药草」一直到这里呀,佛以无量方便引导归到最后「捣筛和合」。你把这个「捣筛和合」之义一念信解,按照藕益大师的判教,你是十信位的菩萨。初信位的菩萨就不落三恶道,七信位的菩萨相当于四果罗汉,但是我这一念信解就已经达到十信位,超过阿罗汉、辟支佛,何况我们还要受持读诵?仅仅发一个心,信解了:哎呀!我要把这个法传给人,我要生生世世弘扬这个法!你发了这个心,这第二念就到十信位。就这么听了几课,从信位、住位、行位乃至等觉位,就这么轻而易举到手了。这个法妙绝了!好好把《法华经》读懂了,这是我们救命的法宝啊!

许多人自以为是,你这里想去救他,他还认为你是想去害他,认为你在自吹自擂。许许多多的人那么聪明,他却用下劣心、用牛羊眼来看待大法,看待善知识,这就是悲剧。有些人好不容易入了这个门到最后还蹦出去,更不用说那些一直在门外转不进门的人、时时刻刻想来找茬子找毛病的人。

我们真正是发了菩萨心的人,看了这么好的法门,再想想自古以来那么多人在迷惑颠倒,你这个心里是什么味道啊?有些弟子想一想过去师父为了传这个法,恨不得拍桌子打板凳。只有深刻地把这个道理搞明白了,你才能感慨万分。

此大良药,色香美味,皆悉具足,汝等可服,速除苦恼:佛生生世世都是这样苦口婆心。师父这十几年来其实就是在苦口婆心:你们要读《法华经》呀!读《法华经》才能成佛啊!可是有多少人深信不疑?只有他真正明白了这个道理,他回过头来,才会感慨万分。

其诸子中,不失心者,见此良药,色香俱好,即便服之,病尽除愈:这个「不失心者」是指尚有正见之人,对于佛的讲法一听即信。一听即信,即使是迷信的人,他凭着对佛的信任,他也容易开悟。信心也很重要。「病尽除愈」就是当下得到解脱,叫「知妄即真」。对「一心三藏」的道理你当下信解,当下「病尽除愈」。

余失心者,见其父来,虽亦欢喜问讯,求索治病,然与其药,而不肯服:这是指一些机缘尚未成熟的人对佛法还在三心二意。所以者何?*气深入,失本心故:这些人习气很重,被烦恼障、所知障、业障、苦障、报障等所束缚,迷惑重重。于此好色香药,而谓不美:他们心里装的东西越多,离开真实智慧越远。

父作是念:此子可愍,为*所中,心皆颠倒,虽见我喜,求索救疗,如是好药,而不肯服。我今当设方便,令服此药。即作是言:汝等当知,我今衰老,死时已至,是好良药今留在此,汝可取服,勿忧不差。作是教已,复至他国,遣使还告,汝父已死。是时诸子闻父背丧,心大忧恼,而作是念:若父在者,慈愍我等,能见救护。今者舍我,远丧他国,自惟孤露,无复恃怙。常怀悲感,心遂醒悟,乃知此药色香美味,即取服之,*病皆愈。其父闻子悉已得差,寻便来归,咸使见之。诸善男子,于意云何?颇有人能说此良医虚妄罪不?不也,世尊。

勿忧不差:不用担心病不好。作是教已,复至他国:这就是佛示现灭度。对病好了的人,佛化缘已毕;不肯吃药的这些人机缘没有成熟,佛在这里对他们反而是一种障碍。所以佛在这种情况之下示现灭度。遣使还告,汝父已死:佛灭度以后,领众修行的菩萨、老师、方丈啊、住持啊、居士林林长啊,叫「遣使」。

是时诸子,闻父背丧:这个时候明白了佛不在世,已经离开我们而去。「心大忧恼,而作是念:若父在者,慈愍我等,能见救护。今者舍我,远丧他国,自惟孤露,无复恃怙」。「无复恃怙」是指没有依靠,就好像孩子失去了父母。

常怀悲感,心遂醒悟。乃知此药,色香美味:佛离开世间以后,修行人唯一可以信赖的就是佛的经典,这是「药」。因为经典还要有老师来讲解,所以「遣使还告」啊,这些领众修行人都是佛派来的使者,「还告」就是告诉他涅槃真义。寻便来归:这是佛速速入世,一旦机缘成熟,无量次地来到世间教化众生。每一次来都要成就一部分已经根机成熟的人,又要与另外一部分人结缘。

所以「*病皆愈」也好,「悉已得差」也好,都是方便说。能成就的就把他成就,不能成就的放一放,过几万年几亿年再说。就是这样。最后成就不成就都是由《法华经》一锤定音。佛就是这样,示生示灭,完全是随众生机缘而已。

佛言:我亦如是,成佛已来,无量无边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祇劫;为众生故,以方便力,言当灭度,亦无有能如法说我虚妄过者。

经常听人家讲「圆寂、灭度、涅槃」,都是讲灭度以后就没有了。圆寂了,烧出了舍利子,没有肉身了。佛涅槃以后,这些泥巴瓦块是不是他的智慧常住啊?这个法太妙。讲到伤心的地方你都要掉眼泪,可有几个人这么讲啊?佛灭度了吗?风啊、云啊、雨啊、雾啊,那不是佛吗?泥巴瓦块不是佛吗?牛马猪羊不是佛吗?他灭度到哪里去呀?他已经证得万法同体都是他。他知道我印广师是他呀!他知道桌子是他呀!可桌子知道不知道桌子就是他呀?我知道这个手是我的,这个手知道不知道它是我的?不知道啊。《法华经》不教你念佛拜佛,要教你佛是谁。你认识了佛你就是佛啊!手脚头耳这些东西都是假名,其实它就是我,是一个本体。

我示现这个灭度,完全是作为表演来开众生的智慧。你能不能讲佛打妄语呀?这就是方便,这就是智慧。在佛法里,心正即行邪法也是正法,即说妄语也是如来真实语;心邪即行正法也是邪法,你就是讲真实语也是打妄语。大乘菩萨道,论心不论事。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自我得佛来,所经诸劫数,无量百千万,亿载阿僧祇。

常说法教化,无数亿众生。令入于佛道,尔来无量劫,

为度众生故,方便现涅槃,而实不灭度,常住此说法。

我常住于此,以诸神通力,令颠倒众生,虽近而不见。

方便现涅槃,就是「非灭现灭」。那佛出世也是「非生示生」,佛已经证到「无生法忍」。众生虽然没有证到「无生法忍」,他是不是「无生法忍」啊?我们跟佛一样。佛是随愿力来示现,众生是随业力而来示现。愿也好,不愿也好,自在也好,不自在也好,是不是都在「示现」呐?既然示现,是不是都是假的?都是假的。当你知道是假的,他真不真啊?又是真。这就是妙法。

而实不灭度:前面讲了几种情况,他这里灭了,那里生了;他这里灭了,这里还在生。泥巴瓦块是不是他呀?都是。不要说佛,没有一个人有办法把自己灭掉。你一个人灭掉的话,那释迦牟尼、观世音是不是统统都灭掉了?这叫「一灭一切灭」。因为所有的人都是一个人一个念。

常住此说法,我常住于此:这是指佛如果以化身常住——永远住世,因为佛有神通力呀——乃至于时时事事处处住于世间,结果反而事与愿违。那个颠倒的众生天天跟我在一起,还不知道我是谁。

众见我灭度,广供养舍利,咸皆怀恋慕,而生渴仰心。

众生既信伏,质直意柔软,一心欲见佛,不自惜身命。

时我及众僧,俱出灵鹫山,我时语众生,常在此不灭。

以方便力故,现有灭不灭。

这是众生中普遍存在的一种逆反心理。在世的时候他不以为怎么样,一旦离开了,他才感到珍惜。

时我及众僧,俱出灵鹫山:佛出世一定要选择机缘成熟之时。

一心欲见佛,不自惜生命:这是表机缘成熟。我们很难想象,在灭法时代无量劫以来生生世世累计的修行人——已成就的、半成就的,是不是多得很呐?他们如何渴求真理。「灵鹫山」是比喻是我们的法身,以法身而示现应化身。

我时语众生,常在此不灭,以方便力故,现有灭不灭:佛出世来就对弟子们讲啊:我从来没有离开过你们啊!我「常在此不灭」——我肉身也好,化身也好,报身也好,法身也好,从来没有离开过你们。这是恒顺你们这种业报身而已。这句话妙不妙啊?我法身常在呀!你有智慧,你时时事事处处皆见我。特别在前面对舍利弗讲,能信你舍利弗讲《法华经》,就是见我,就是见舍利弗,就是见菩萨比丘。信解《法华经》就是见一切。如果说不听舍利弗讲《法华经》,即使坐在舍利弗面前,他有没有见到舍利弗啊?他根本不知道舍利弗是谁,更不用说见佛、见比丘了。

读经、听经、讲经,一定要达到「会相归性」。明白它的真实义,你读一句就是无量句。

余国有众生,恭敬信乐者,我复于彼中,为说无上法。

汝等不闻此,但谓我灭度。我见诸众生,没在于苦恼。

故不为现身,令其生渴仰。因其心恋慕,乃出为说法。

神通力如是,于阿僧祇劫,常在灵鹫山,及余诸住处。

众生见劫尽,大火所烧时,我此土安隐,天人常充满。

园林诸堂阁,种种宝庄严,宝树多华果,众生所游乐。

诸天击天鼓,常作众伎乐,雨曼陀罗华,散佛及大众。

我净土不毁,而众见烧尽,忧怖诸苦恼,如是悉充满。

是诸罪众生,以恶业因缘,过阿僧祇劫,不闻三宝名。

诸有修功德,柔和质直者,则皆见我身,在此而说法。

或时为此众,说佛寿无量,久乃见佛者,为说佛难值。

故不为现身:所以众生在苦恼中时,佛还不现身;只有他想求救脱离苦海,想念佛的时候,佛才出现。他想要解脱,这就是想佛。

神通力如是,于阿僧祇劫,常在灵鹫山,及余诸住处:无量的空间我也「常」在这个地方——没有离开哪一处,没有到哪一处,又时时在任何一处,叫「常在灵鹫山」。不管示现什么相,都是「常在」。

众生见劫尽,大火所烧时。我此土安隐,天人常充满。园林诸堂阁,种种宝庄严。宝树多华果,众生所游乐。诸天击天鼓,常作众伎乐。雨曼陀罗华,散佛及大众,我净土不毁:

凡夫众生看到末日来临,看到大火时起,而佛与那些圣人在同一片国土看到的是「常乐我净」。好好观照。同一个时间,同一个空间,各人所见不一样。「我此土安隐」,他这个佛土跟众生那个佛土是不是当下一个地方呐?而且不光是佛,「天人常充满」啊!这都是由于众生的同分妄见所造成。比如说同样这一杯水,我们人看到是甘露水,那我们是不是看到「常乐我净」呐?*呢,看到是一团火,他是不是看到灾难来了?就这个道理。佛土、净土只在于我们的一念心怎么看待。极乐娑婆当下是一体。现在明白了「如来藏」,知道「一切万法都是我」,你的色身当下就是极乐世界,你就是阿弥陀佛;你为贪嗔痴所纠缠,你当下在凡夫轮回身。全在于我们一念之间。

是诸罪众生,以恶业因缘,过阿僧祇劫,不闻三宝名:佛解释原因。这些人为什么有这种邪知邪见呢?离不开他们过去世中造种种的恶业。造恶业多啊,障蔽心源,多行不义必自毙。不能小看外道行善断恶,他总有水落石出之日。福报修得很圆满很圆满,总会遇到善知识,总有能够接受真理的这一天,不可忽视。

诸有修功德,柔和质直者,则皆见我身:有修功德,这是讲成就。「有修」就是有功德,有修有证。什么「功德」?则皆见我身,为「一心三藏」的功德。「功德」可作为「如来室」,成就了大慈悲心。按照分别法来讲,把它说为「法身功德」,与「空如来藏」相对照。

「柔和」对照为「如来衣」。衣服穿在身上,你给它洒一点香水它会不会谢谢你呀?你给它撒一点垃圾,它会不会向你抗议呀?这是表忍辱,如如不动。所以「柔和」是表「解脱功德」。「质直」,与「如来座」相对应。「如来座」就是「空智」,这是般若智慧。前面法身是见到「空」,这里「般若智」是从空启用的智慧。

在此而说法,或时为此众,说佛寿无量,久乃见佛者,为说佛难值:这是在有缘众生见到我以后,「在此而说法」。可以理解为肉身佛出世说法。也可以说万法都在说法,没有哪一法不是佛,法、报、化三身在说法。这是圆顿大法特别提醒。一粒微尘、一根草丝,尽足为一真法界;树木华草、行云流水尽是「诸佛广长舌」。

或时为此众,说佛寿无量:是为化身佛、应身佛说法。前面「则皆见我身,在此而说法」,观照为万法都是法身佛在说法,这叫「权实并重」——前者是讲实法;后者是权法。佛怎么「难值」啊?处处皆是,事事皆是;佛怎么难见啊?哪一样不是佛啊?所以下面「佛难见、佛难值」是讲权法。讲实法,时时事事处处无非是佛。

我智力如是,慧光照无量,寿命无数劫,久修业所得。

汝等有智者,勿于此生疑。当断令永尽,佛语实不虚。

佛已经证得十方三世自在无碍。相对于你们,我不过是随缘化现在某一个时空点的某一个形相而已,这是在我无量智慧中的一种。其实我的智慧无量,寿命无量,这是我久修所得。智慧、寿命,不从修得;但不修也不得。就跟我们两个手一伸,叫左手长了这么多。它就有这个功德,你叫它长,它有这个东西;不叫它长,也有这个东西。但是你这三分钟不打这个妄想,它能不能现出来呀?现不出来。一切的智慧我们本有,不需要修,它就存在;但你不修,得不到妙用。

当断令永尽,佛语实不虚:这是告诉弥勒菩萨,你如果还有这种怀疑的话,应当永远断掉,连一点点怀疑都不能有,再三强调佛语真实。

如医善方便,为治狂子故。实在而言死,无能说虚妄。

我亦为世父,救诸苦患者。为凡夫颠倒,实在而言灭。

以常见我故,而生憍恣心,放逸著五欲,堕于恶道中。

我常知众生,行道不行道,随所应可度,为说种种法。

每自作是意,以何令众生,得入无上慧,速成就佛身。

又回到父子的比喻上去。他本来健在,却派人对儿子说自己在外国死了。讲这个话是让儿子安心吃药,不要再懈怠;虽然说的是假话,其真心在于救儿子的命。佛没有灭度不灭度,却方便说为灭度,无非是叫我们依法为师。所以佛灭度以后,我们就靠佛所讲《法华经》《楞严经》来成就自己。

后面又强调,如果众生时时刻刻总是看到我的话,他们生懈怠心。怎么「憍」啊?不能受苦,舍不得花功夫去修行啊!「放逸」,要玩啊。总是认为佛那么慈悲,我是他的弟子,他不会把我送到三恶道里去。那么佛走了以后,找不到佛去求饶啊!只有把经典搞明白,才能救自己。其实他不明白,即使佛在眼前,你不明理,他能不能救你呀?不能啊!宝莲香比丘尼、琉璃大王、善星比丘都是在佛的眼皮底下下无间地狱,佛没有办法。佛再三讲:佛不度人。佛对他的父母成就的办法就是讲经,没有给他什么东西结缘——你把这个拿去,一挂就能往生;也没有给他摩一下顶。唯有把道理讲给他听。

以何令众生,得入无上慧,速成就佛身:你怎么样才能让众生来入于正法?这个正法之门,唯指《妙法莲华经》。

法华论坛: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